摘要: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常在夏秋季发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其中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流行最为严重。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古人称其为“瘴气”。能够感
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常在夏秋季发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其中以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流行最为严重。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古人称其为“瘴气”。能够感染人体疟原虫有:间日疟、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人猴共患诺氏疟原虫。其中恶性疟疾症状最严重、死亡率最高。我国早在2016年6月30日就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消除疟疾认证,但随着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我国仍面临输入性疟疾威胁,因此对输入性疟疾防治仍至关重要。
疟疾是如何传播的?
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是传染源。除了某些具有遗传特质的人群,其余所有人均可感染疟疾,并且可重复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有1.虫媒传播:按蚊叮咬是疟疾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血液传播:少部分人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血制品感染。3.母婴传播:偶有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称为先天性疟疾。
疟疾的临床表现
典型疟疾发作成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三部曲。初次发作患者可出现低热、乏力、头痛等前驱症状。发冷期:骤起畏寒、剧烈寒颤、口唇发绀、皮肤苍白或带青紫,可伴有头痛、肌痛、乏力、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发热期:患者寒颤停止,继而高热,可达40~41 ℃。患者颜面潮红、头痛及口渴。严重者可谵妄、抽搐及昏迷。发热期一般持续2~6 h。出汗期:高热后突然大汗,体温骤降,患者感觉明显好转,但困倦思睡。此期历时2~3 h。随后进入无症状间歇期,周而复始。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1次。三日疟隔2天发作1次。恶性疟发热较不规律,发热常达39 ℃以上,且无明显的间歇发作现象。此外重型疟疾可出现全身多器官损伤,如意识障碍、抽搐、严重贫血、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出血、休克等危及生命表现。
疟疾如何确诊?
疟疾的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史:近期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旅行史或劳务输出)、有无蚊虫叮咬或输血史。
2.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的典型症状。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涂片显微镜镜检,快速疟原虫抗原检测,PCR疟原虫基因检测。
疟疾能治吗?
疟疾是可以治疗的,主要通过杀灭疟原虫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需及时至医院就诊,按医嘱全程、规范服药。常见的抗疟原虫药物包括:磷酸氯喹、青蒿素类似物(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以及伯氨喹。
如何预防疟疾?
1. 出国前应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做好防护准备;
2. 在疟疾流行地区期间防蚊是关键,建议使用蚊帐、纱窗、驱蚊剂、穿长衣长袖等防蚊虫叮咬。注重卫生,清扫垃圾、填平污水坑等防止蚊虫滋生。
3. 药物预防:在前往疫情地区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磷酸哌喹。
4. 在疟疾流行国家或地区回到国内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应及时至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行史。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