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多吃猪牛羊肉,结直肠癌风险升高22%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08:20 2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可能增加结直肠癌(CRC)的风险。然而,这一关联的强度和一致性仍存在争议。为此,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综合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试图量化红肉、加工肉及总肉类摄入与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可能增加结直肠癌(CRC)的风险。然而,这一关联的强度和一致性仍存在争议。为此,一项最新的荟萃分析综合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试图量化红肉、加工肉及总肉类摄入与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同时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2020年,全球新增结直肠癌病例达190万例,死亡人数接近93.5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预计还将持续上升。在众多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中,饮食模式被认为是影响结直肠癌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加工肉列为一级致癌物(对人类致癌),并将红肉列为2A级可能致癌物。这些分类基于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潜在机制包括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在烹饪过程中形成的致癌化合物,例如杂环胺(HCAs)、多环芳烃(PAHs)和N-亚硝基化合物(NOCs)。这些物质可能导致DNA损伤、氧化应激以及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

然而,由于研究设计、人群特征、饮食评估方法及混杂因素调整的差异,不同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表明,只有高剂量的红肉和加工肉摄入才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风险,而另一些则指出,风险随摄入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此外,结肠癌与直肠癌对肉类摄入的反应也尚未明确。

02

为了厘清上述争议,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了从1990年至2024年11月期间发表的相关前瞻性研究。最终纳入了60项高质量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具体来说,红肉指牛肉、猪肉、羊肉、羔羊肉 以及小牛肉等哺乳动物肌肉,而加工肉则包括如 培根、香肠、火腿等经过腌制、熏制或其他方式 处理的肉制品。

分析结果显示,红肉的高摄入量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相关。具体而言,结肠癌的风险增加了22%(HR = 1.22,95% CI 1.15–1.30),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了15%(HR = 1.15,95% CI 1.10–1.21),直肠癌风险则增加了22%(HR = 1.22,95% CI 1.07–1.39)。

加工肉的摄入同样表现出类似的趋势。结肠癌风险增加了13%(HR = 1.13,95% CI 1.07–1.20),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了21%(HR = 1.21,95% CI 1.14–1.28),直肠癌风险增加了17%(HR = 1.17,95% CI 1.05–1.30)。

总肉类摄入量也被证明与癌症风险显著相关。结肠癌风险增加了22%(HR = 1.22,95% CI 1.11–1.35),结直肠癌风险增加了17%(HR = 1.17,95% CI 1.12–1.22),直肠癌风险则增加了28%(HR = 1.28,95% CI 1.10–1.48)。

尽管总体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研究之间仍存在一定异质性。例如,在红肉分析中,约29%的变异性归因于研究设计或人群特征的差异,而非随机误差。然而,漏斗图和Egger检验显示,这些研究并未受到显著的发表偏倚影响,进一步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

对于加工肉和总肉类的分析,虽然部分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发表偏倚(如加工肉与结肠癌的关系),但整体趋势依然稳健。这表明,即使某些小型研究未被充分纳入,主要结论仍然成立。

03

这项荟萃分析为红肉和加工肉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研究结果支持当前饮食指南的建议,即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量,作为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

研究人员建议如下调整饮食: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的摄入:每周不超过一次或两次,优先选择鱼类、禽肉或植物蛋白替代。

优化烹饪方式:避免高温煎炸,改用蒸、煮等方式,以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

多样化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保持膳食均衡。

通过科学饮食调整,我们不仅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远离慢性疾病的威胁。

参考

Ungvari, Z., Fekete, M., Varga, P.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GeroScience (2025).

来源:两性健康管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