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茆教授是农村出来的,他去美国留学读书,借了好多钱,到2007年,花了五年工资才把债还清。在美国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开始6万美元一个月,后来15万美元一个月,工作了一年多后毅然辞职回国。记者问:“你工资那么高,你跑回来干啥?”他说:“37岁该回来做事了,经验都丰
去年,我写的第一篇爆款文章《一个世界顶尖科学家被学校辞掉,歇业在家!》的文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茆长暄,一位从海外归来的顶级科学家人才,在国内高校当了一段时间的博士生导师后,现在歇业在家,他很想能继续在教高校教书育人。”
“茆教授是农村出来的,他去美国留学读书,借了好多钱,到2007年,花了五年工资才把债还清。在美国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开始6万美元一个月,后来15万美元一个月,工作了一年多后毅然辞职回国。记者问:“你工资那么高,你跑回来干啥?”他说:“37岁该回来做事了,经验都丰富了,为了这个国家。”记者说:“你先不要把话说的那么大吗?”他坚决地说:“就那么大!”我看到了他眼神的坚定!……”
文章里茆长暄的一句句话震耳发聩,现在记忆犹新,那么现在茆长暄现状如何呢?下面我们再和大家重温一下这个传奇的人物。
1973 年 9 月,茆长暄出生,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对知识的渴望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强烈 。学生时代的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凭借着优异的成绩,1992 年,茆长暄成功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在这所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里,他如鱼得水,尽情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大学期间,茆长暄每天早早地便来到图书馆,寻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开始一天的学习。无论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还是专业领域的课程,他都学得极为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不把问题弄清楚,绝不罢休。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探讨学术问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本科毕业后,茆长暄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是选择继续深造,进入复旦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复旦大学,他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愈发高涨。他的研究生导师对他评价极高,认为他思维敏捷,有着独特的见解,在学术研究上有着很大的潜力。研三时,茆长暄获得了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的机会。这两所大学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汇聚了众多顶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茆长暄面临着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诸多挑战,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术的执着,克服了重重困难。他每天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常常忘记了时间。为了完成一个实验,他可以连续几天不休息,反复地进行尝试和改进。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茆长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在理论领域专注于非参数统计的研究,在应用领域,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商务智能、生态学、生物信息、卫生管理、高等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他的研究成果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引用,Google Scholar 引用数超过 2000 。他发表的英文论文多达 30 余篇,其中不乏发表在《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Biometrika》与《Biometrics》等顶级期刊上的佳作 。他的论文《Mao and Lindsay》更是解决了著名统计学难题 “群体总数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为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留学期间,茆长暄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深知,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于是,在 2010 年 6 月,茆长暄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担任教授 。
回国后的茆长暄,迅速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希望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国内的学生,为中国的统计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了活力,总是能将复杂的统计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学生们听。他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常常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心得,成为了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科研方面,他继续深耕非参数统计领域,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领域中,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他积极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
(一)教学与科研成果
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期间,茆长暄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方面,他承担了金融学院金融实验班数理统计以及统计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的统计计算与回归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他的教学风格独特,深入浅出,能够将复杂的统计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至 2016 年,已有 3 名博士毕业,22 名硕士及 7 名本科生毕业 ,他所带的 9 名硕博连读学生在科研方面也表现出色,其中两名 4 年级学生,一人已经发表英文论文 5 篇、8 篇在审,另一人已发表英文论文两篇、4 篇在审,他们所具备的学术水平已经比一些讲师、副教授都高 。
在科研方面,茆长暄延续了他在海外的研究热情和成果。他在非参数统计领域不断深耕,同时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商务智能、生态学、生物信息、卫生管理、高等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在上海财大的 6 年里,他发表了 9 篇论文,其中三篇一类,四篇二类,两篇三类 ,远远超过了学校 “常任轨” 教师在任期内完成 1 篇一级论文、2 篇二级论文、1 篇三级论文的最低标准 。他的论文不仅数量可观,质量也极高,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引用,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常任轨制度与解聘风波
上海财经大学早在 2007 年就借鉴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在国内高校中首推 “常任轨” 制度 。该制度规定,给每个教师六年试用期,在这六年里,教师需要在教学、研究和服务等方面展现出优秀的表现。六年期满后,学校会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考评,如果通过考评,教师可以获得终身教职,反之则可能面临离职 。这一制度旨在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学校的学术发展,然而,其竞争也异常激烈。自 2011 年以来,上海财大累计有 71 名教师合同期满,其中仅有 19 人被授予常任教职,占比仅为 26.8% 。
2016 年,茆长暄的六年合同到期,然而,他却收到了学校不再续约的通知。学校给出的理由是 “终期考核未通过”,主要是 “大多数外审同行专家不予支持”,结合外审意见,学院综合评议了茆长暄进校以来在科研等方面的表现,建议不授予茆长暄任 “常任轨” 岗位 。然而,茆长暄对这一结果表示强烈质疑。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远超 “常任轨” 的最低考核要求,在过去 6 年里,他完成的三类论文数量均超过标准 。他指出,有些科研成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价值,他在 2001 年写的一篇论文,直到 2007 年才发表,而这篇论文解决了自 1943 年来便困惑人们的一个统计学难题 。他还表示,校方给出的理由十分含糊,他要求公开考核标准以及专家意见,但学校以保护专家为由拒绝公开 。
茆长暄怀疑自己被解聘另有隐情。他曾在 2015 年 1 月、2016 年 4 月和 2016 年 5 月先后举报了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的 4 名教师,其中包括该学院院长周某、“
入职上外后的新征程
(一)新的工作岗位与职责
离开上海财经大学后,茆长暄并没有被挫折打倒,他依然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2021 年 7 月,他入职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基础教学部教师,后拟聘为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茆长暄迅速调整状态,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力求将复杂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茆长暄开设了数值分析、机器学习、回归分析、数据挖掘等课程 。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当下数据科学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他在课堂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和对未来的信心 。
(二)继续发光发热
除了教学工作,茆长暄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没有丝毫懈怠。他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2024 年 3 月 5 日,他作为主讲专家,参加了经管学术讲座(第五期),作了题为 “Cardinally consistent Procrustean matrices in the AHP theory” 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深入阐述了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与在场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赢得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在科研成果方面,茆长暄延续了他在统计学领域的卓越表现。他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包含国际顶级期刊论文 10 余篇 。他的研究成果被世界各地的学者广泛引用,Google Scholar 引用数超过 2000 。他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取得了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将统计学方法应用到商务智能、生态学、生物信息、卫生管理、高等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他的研究成果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
学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茆长暄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成就斐然,他的研究成果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统计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天空 。在理论层面,他在非参数统计领域的深入研究,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如《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等,代表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顶尖水平,这些论文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被无数后来的学者学习和引用,推动了非参数统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在应用领域,茆长暄的研究成果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他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商务智能领域,为企业的决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生态学方面,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生物信息领域,他的成果加速了基因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等研究的进展,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卫生管理、高等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他的研究成果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健康发展 。
茆长暄教授的经历,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 。上海财经大学 “常任轨” 制度下对他的解聘事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事件让人们开始反思,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否应该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科研项目的获取等为主要标准,是否应该更加全面地考量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培养、学术贡献的长远价值等因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在科研上有所建树,更应该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
此外,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术成果的价值也可能需要时间来体现 。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可能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广泛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 。高校在评价教师时,是否应该给予这些研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鼓励教师进行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研究,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茆长暄教授的案例,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促使高校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 。
现在离写这篇文章已经一年多了,看到了茆教授的教学生活环境,我默默地为他祝福!……
来源:天下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