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全国首例因“爆料《王者荣耀》新皮肤”被判侵犯著作权罪的案件,引发游戏圈和法律界震动。
2025年4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全国首例因“爆料《王者荣耀》新皮肤”被判侵犯著作权罪的案件,引发游戏圈和法律界震动。
涉案主播刘某某(网名未公开)原本是一名《王者荣耀》游戏解说博主,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拥有数十万粉丝。2023年初,他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王者荣耀》尚未正式发布的新角色皮肤(包括人物外观、技能动画等),随后自行搜集更多未公开内容,剪辑成33个“爆料视频”并添加特效、水印以规避平台审核。这些视频在短短4个月内狂揽178万点赞,粉丝暴涨至70万,并通过广告分成获利数十万元。
然而,该行为严重干扰了《王者荣耀》官方的宣发节奏,甚至导致部分内容被迫延期上线,给游戏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23年6月,成都警方以涉嫌侵犯著作权罪对刘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24年7月,法院最终判决:
- 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30万元;
- 民事责任:赔偿游戏公司10万元,删除所有侵权视频并公开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在量刑时创新性地采用“点赞数”作为“实际被点击数”的认定标准,而非单纯依赖违法所得金额,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
专家观点:知识产权保护VS内容创作自由- 法律学者指出,此案明确了游戏角色皮肤、技能动画等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美术作品”或“视听作品”,未经许可的商业化传播构成侵权。
- 行业分析师则认为,游戏公司与主播本应是共生关系,但近年来官方对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强,可能导致创作生态萎缩。
类似案件对比:游戏直播版权战早有先例图片来自网络
- 网易诉YY直播案(2017年):法院判决YY直播停止传播《梦幻西游》画面并赔偿2000万,首次认定游戏直播需授权。
与上述案件相比,本案的特殊性在于:
1. 刑事追责:此前多为民事纠纷,而刘某某是首个因游戏爆料被判刑的主播;
2. 证据创新:以“点赞数”替代传统获利金额作为量刑依据。
1. 游戏内容的法律属性:皮肤、动画算“作品”吗?
法院认定,《王者荣耀》的角色皮肤是“以线条、色彩构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造型艺术作品”,而技能动画属于“视听作品”,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一认定符合现行法律,但争议点在于:
- “爆料”是否构成“复制发行”?
根据《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需满足“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刘某某虽未直接售卖皮肤文件,但通过广告分成获利,且“点赞引流”模式被法院视为“间接营利”。
2. 量刑创新:“点赞数=传播量”合理吗?
传统侵犯著作权案多以非法经营额或权利人损失定罪,但本案以“178万点赞”作为“实际被点击数”,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司法解释规定超25万次即可入刑)。
风险提示:这一逻辑可能影响未来类似案件,甚至波及普通二创视频——若平台算法推荐导致点击量激增,创作者是否面临刑事风险?
3. 主播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 授权优先:任何涉及未公开游戏内容的传播,务必取得官方书面许可;
- 合理使用:根据《著作权法》第24条,解说、评论类视频可主张“适当引用”,但需注明来源且不得影响原作正常使用;
- 广告合规:避免以“内幕消息”“独家爆料”为噱头吸引流量,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恶意侵权。
刘某某案无疑为游戏行业划下一条清晰红线:未经授权的商业化爆料,不再是“灰色地带”,而是刑事犯罪。尽管部分玩家担忧此举会压制内容生态,但从长远看,明确规则反而有助于优质创作者脱颖而出——毕竟,只有尊重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激发创新活力。
对于游戏公司而言,此案胜诉固然可喜,但更应思考如何与社区良性互动:
- 建立官方爆料合作机制,将头部主播纳入宣发体系;
- 开放部分素材库,鼓励合规二创。
法律的终极目标不是禁锢,而是秩序。当“爆料”不再游走于法律边缘,游戏行业才能真正迎来健康发展的黄金时代。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