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幕幕鲜活场景,再次证明:“退休”不是人生的休止符,“银发”也能成为社会的生力军。老有所为,既是个人价值的延展,更是社会活力的源泉。
当老年人在直播间里“买买买”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时,在兰溪,不少老年人却以“退而不休”的姿态,走进直播间开启“卖卖卖”的直播生活。
近日,在兰溪市江南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内,一群银发主播面对直播间镜头,用方言吟唱乡愁,以舞蹈推介特产,为家乡产品代言。
这一幕幕鲜活场景,再次证明:“退休”不是人生的休止符,“银发”也能成为社会的生力军。老有所为,既是个人价值的延展,更是社会活力的源泉。
(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年群体正以丰富的经验智慧与饱满的参与热情,在多元领域实现价值重塑。
数字赋能,开辟银发经济新赛道。银发群体正以“数字移民”身份重构经济参与模式。传统认知中,老年人常被视为互联网时代的“边缘群体”,但兰溪通过银色人才“家乡推荐官”,系统培训退休干部短视频制作、直播话术等数字技能,将传统技艺与流量经济深度融合。67岁的胡小玲以形体教学为农产品代言,62岁的方继清改编民歌推广杨梅酒,不仅带动特产销售,更探索出“银发主播+文化IP”的助农新模式。银发群体正从数字经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开辟出“经验变现”的新路径。
AI生成
文化传承,激活银发价值新动能。银发群体是文化根脉的“活态载体”,其人生积淀为传统技艺注入了生命力。兰溪银色人才“家乡推荐官”直播时,方继清用方言吟唱杨梅酒文化,胡小玲以形体语言演绎农产品特色,实质上是以现代媒介激活乡土记忆。在快速变迁的数字时代,老年人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青年群体可感知的符号。又如,云南大理的“银发非遗传承人”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示民间艺术,吸引年轻学徒参与,同样表明银发群体的人生积淀,恰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珍贵资源。
(二)银发群体走进直播间喊起“上链接”,不仅是“老有所为”的生动注脚,更是老龄化社会破局的时代答卷。
打破年龄偏见,重塑社会认知。银发群体的社会参与本质是一场“认知革命”。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论老年》中指出:“老年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兰溪银发主播在直播间喊话“家人们”,颠覆“养老即享老”的刻板印象;绍兴老年大学学员化身“中老年时装代言人”,挑战时尚边界。这些实践以鲜活案例重构社会对老龄化的认知——白发不是能力的终点,而是人生角色的二次绽放。
释放经济潜力,激活二次红利。老年人构成的“银发经济”绝非局限于康养消费。以近日央视报道的“银发旅游专列”为例,其火爆运营彰显出这一群体强大的消费力。列车配备适老化设施与贴心服务,满足老人出行需求,吸引大量老年游客。一趟趟列车穿梭,不仅带动了沿线旅游、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充分展现出银发群体在消费领域的巨大潜能,为发展银发经济提供了生动实践。
(三)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银龄生态,让“银色力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营造尊崇氛围,重塑价值认同。需打破将老年人视为“负担”的思维,正视其存在的多元价值,以“资源观”挖掘银发潜力。通过“老年雷锋团”“银发人才”等品牌塑造,赋予老年人社会荣誉感。媒体也应多讲述“银发榜样”故事,扭转“养老即享乐”的片面认知,让“老有所为”成为时代新风尚。通过构建尊重、认可、鼓励老年人发挥余热的社会氛围,激发银发群体再度融入社会建设的热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AI生成
搭建多元平台,释放银发动能。借力数字化转型浪潮,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协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平台矩阵。无论是兰溪开展银发人才直播培训,还是大理银发非遗传承人借助短视频传承舞蹈艺术,均为银发群体开辟了新赛道。通过建立“银发人才库”,精准对接医疗义诊、文化传承、企业顾问等社会需求,让老年群体的经验智慧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充分涌流,激活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老有所为,不是简单地“发挥余热”,而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丈量。当兰溪的银色人才“家乡推荐官”以乡音传播兰溪故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年人的个体光芒,更是一个社会对“年龄包容”的深刻觉醒。面向未来,唯有打破“年轻即优势”的固有逻辑,构建“全龄友好”的生态,才能让“银发浪潮”真正激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澎湃新声。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来源:兰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