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体温、脉搏一样,血压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是血压。血压的数值,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
很多人在体检时,看到血压“高了一点”,就紧张兮兮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得高血压了?”
但其实,血压偏高≠高血压。确诊高血压,是有明确标准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是真正的高血压?怎么确诊?平时身体有哪些“提示”?哪些人更容易“中招”?又该如何防范?
就像体温、脉搏一样,血压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是血压。血压的数值,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
收缩压(俗称“高压”): 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动脉时,血管壁承受的最高压力。舒张压(俗称“低压”): 心脏舒张,血液回流心脏时,血管壁承受的最低压力。血压的单位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来表示。
血压偏高≠高血压!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很多朋友会将“血压偏高”和“高血压”混为一谈,但其实,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血压偏高: 指的是在一次或几次测量中,血压数值超过了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例如,如果你的血压测量值在130-139/80-89mmHg之间,就属于血压偏高,也称为高血压前期。高血压: 指的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也就是说,一次或几次血压偏高,并不能直接诊断为高血压。只有经过多次、规范的测量,并且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后,才能确诊是否患有高血压。
想要准确诊断是否患有高血压,需要进行多次、规范的血压测量:
1、非同日多次测量: 至少在不同日测量3次以上,每次测量间隔1-2分钟,取平均值。
2、正确的测量方法:
选择合适的血压计: 建议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的准备: 测量前30分钟避免吸烟、饮用咖啡或茶,保持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正确的姿势: 采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松,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每次测量间隔1-2分钟,取2-3次测量的平均值。3、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有些人看到医生或在医院环境下测量血压时,会因为紧张而导致血压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大衣高血压”。为了排除“白大衣高血压”的影响,建议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ABPM是一种24小时持续监测血压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血压水平。4、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有些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只有经过上述规范的检查和排除后,才能准确地诊断是否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早期,很多人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但如果血压持续升高,或者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以下一些典型表现:
①头晕、头痛: 这是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压升高时,可能会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头晕、头痛。头痛的部位多为后枕部或全头部,呈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
②视物模糊: 长期高血压可能损害眼底血管,导致视网膜病变,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③心悸、胸闷: 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引起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等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胸闷。
④鼻出血: 高血压可能导致鼻腔内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鼻出血。
⑤肢体麻木: 高血压可能引起脑血管或肢体血管的痉挛或硬化,导致肢体麻木、感觉异常。
⑥乏力、易疲劳: 血压升高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代谢,导致患者感到乏力、易疲劳。
⑦失眠、焦虑: 高血压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失眠、焦虑等症状。
⑧水肿: 长期高血压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引起水肿,尤其是在下肢。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高血压所特有,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表现。 因此,不能仅仅根据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高血压,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进行规范的血压测量。
高血压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往往是长期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的结果。
以下人群,建议格外留意血压变化:
1. 有家族史的人
父母中有一人高血压,子女发病风险约为3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风险可能翻倍2. 体重超标/肥胖者腹型肥胖的人,内脏脂肪增多,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
BMI>24 或 腰围男>90cm、女>85cm 需警惕3. 喜欢重口味、爱吃咸的人
摄盐过多是高血压的重要“帮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盐不超过5g,但很多人实际摄入超过10g!4. 长期熬夜、压力大、睡眠差
神经系统紊乱,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这类“亚健康人群”非常常见5. 生活久坐、运动少
久坐不动→血管弹性差→血压更容易升高结语:别被“一次高血压”吓坏,也别把“偶尔正常”当成“没事”。真正的高血压诊断,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多次测量、多方评估。而高血压的危害并不是一时的,而是悄无声息地伤害着我们的心、脑、肾。
如果你年龄渐长,或是“重点人群”,不妨定期测血压、调整饮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毕竟,预防高血压,胜过治疗高血压。
来源:九龙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