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不少人平时吃东西,很少会认真想一想,一袋方便面、一桶爆米花、一包蜜饯、一支冰淇淋,到底都装了些什么。
吃完感觉味道挺好,也没立刻出什么事,于是心安理得继续。
但体内真正发生的变化,从来不是立刻敲锣打鼓,而是悄悄改写了免疫系统的底层代码。
医生早就发现,有些常吃的工业食品,其实是添加剂“重灾区”,影响的不只是血糖、血脂,而是直接削弱免疫力,增加癌症风险。
第一种食物,方便面。看起来就是面饼加调料,实际上,方便面为了实现长时间存储、防止变质,光是基础添加剂就有十几种。
常见的有抗氧化剂(TBHQ)、防腐剂(山梨酸钾)、增味剂(谷氨酸钠)、色素、乳化剂。
单看每一样,剂量在法规允许范围内,但问题在于堆叠效应。一个面饼里加一点,酱包里加一点,油包里再来一点,叠加起来,摄入量不低。
特别是TBHQ,被证明能干扰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细胞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
美国一项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摄入TBHQ的小鼠,遭遇病毒感染时免疫反应减弱,清除病毒速度下降30%。
更棘手的是,方便面中的高温氧化油脂,本身就是促炎物质,会让体内慢性炎症水平升高,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识别突变细胞的能力。
第二种,爆米花。尤其是微波爆米花,含添加剂种类非常多,黄油香精、色素、防粘剂、防腐剂、调味剂,基本是“全家桶”。
而且为了还原黄油口感,常添加二乙酰(一种人工香料),这种物质长期摄入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与肺部疾病有关。
而用于微波爆米花包装袋的全氟辛酸(PFOA),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在体内累积,干扰免疫系统功能,还被列为潜在致癌物。
2005年一项针对工厂工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暴露于PFOA环境中的人,淋巴瘤和肾癌风险分别上升了1.5倍和2倍。
而普通人如果频繁吃微波爆米花,也在不断小剂量暴露中积累隐患。
爆米花的问题不光是热量高,更是整个加工过程中添加物和包装材料共同叠加的健康威胁。
第三种为蜜饯。不少人视蜜饯为“健康小零食”,因其由水果制成,便以为其天然无害。
实际上市售蜜饯为了延长保存时间、防止氧化变色、防止糖分发酵,广泛使用亚硫酸盐类防腐剂、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剂。
国家标准允许一定限量使用,但蜜饯产品里超标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亚硫酸盐过量摄入能引起免疫过敏反应,增加气道炎症,对哮喘患者尤其危险。
而且蜜饯中的高浓度糖分(往往经过多次浸糖处理),让肠道菌群失衡,促进有害菌繁殖,削弱天然屏障免疫。
更严重的是,有些蜜饯使用的是禁用色素,比如苋菜红、日落黄,这类人工色素被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存在潜在致癌风险。
连续摄入人工色素,可以增加儿童注意力障碍(ADHD)风险,也能通过慢性炎症通路,增加肠道肿瘤发生率。
第四种,冰淇淋。尤其是低价量贩型冰淇淋,配料表动不动就十几二十种。
为了保持口感细腻、膨胀率高、色泽诱人,冰淇淋中大量使用乳化剂(单甘酯、双甘酯)、稳定剂(黄原胶、卡拉胶)、人工香精、甜味剂。
问题是,乳化剂能破坏肠道黏液屏障,让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诱发慢性肠炎。
2015年一项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实验显示,长期摄入乳化剂的小鼠肠道屏障破坏,出现代谢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特征,危害健康。
卡拉胶这种常用稳定剂,在动物实验中被发现能诱发结肠组织慢性炎症,是肠癌高危因素。
人工香精和甜味剂则直接通过代谢通路,扰乱胰岛素反应,加剧胰腺负担。
冰淇淋不是简单的高糖高脂问题,而是它所携带的添加剂组合,对免疫系统的打击是潜移默化又持续叠加的。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食品添加剂不是国家允许的吗?量小就没事吧?问题不在于单一样成分的毒性,而是叠加暴露效应。
一个人不会每天只吃一包方便面,也不会只吃一支冰淇淋。
当这些高添加食品在生活中频繁出现时,体内累积的添加剂总量远远超过了单品安全限值。
医学上有个名词叫“低剂量长时间效应”,意思是即使每次摄入量极小,长时间反复暴露,也能累积引发生理系统级别的损伤。
尤其是免疫系统。它不是靠一两次大打击垮掉的,而是靠长期小破坏,一点一点削弱屏障。
免疫细胞识别突变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细胞的效率下降,就是癌症、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病风险上升的开始。
而癌症,不是因为一天吃错了,而是十年二十年生活方式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千万不可以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儿童、青少年、孕妇这三类人群,对添加剂的耐受度远低于成年人。
肝肾解毒功能未成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低剂量添加剂的长期干扰。
一项关于青少年饮食习惯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指出,频繁摄入高添加食品的青少年,发生过敏性疾病、代谢综合征、注意力障碍的比例远高于摄入频率低的人群。
真正该警醒的,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对生活中频繁摄入无感。
大多数人不是死在一次暴饮暴食上,而是死在“没事,就吃一点点吧”的无数次日常里。
免疫力和癌症风险的差距,往往就是这些细小选择积累出来的。
如果已经常年吃这些高添加食品,现在开始调整生活方式,能不能逆转免疫系统的损伤?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