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至民国时期,什么时候会使用黄金当货币进行交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09:57 2

摘要:隋朝时期黄金可能主要用于赏赐或大宗交易,但非日常流通。唐朝的岭南地区可能直接使用金银交易。明朝大宗交易或国际贸易可能用黄金;而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动荡,尤其在法币贬值时期,主要使用黄金。

大家好,我是叶子玩收藏,分享收藏乐趣,传播钱币文化,祝大家在阅读中都能有所收获。

从隋朝到民国(1945年以前),黄金作为货币的使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场景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隋朝时期黄金可能主要用于赏赐或大宗交易,但非日常流通。唐朝的岭南地区可能直接使用金银交易。明朝大宗交易或国际贸易可能用黄金;而民国时期由于经济动荡,尤其在法币贬值时期,主要使用黄金。

在隋朝,主要流通货币为铜钱,比如开皇五铢,黄金更多作为贵金属储备或赏赐品,非流通货币,未广泛用于日常交易。在隋文帝统一货币制度后,但黄金也主要用于国家财政储备,以及上层阶级的财富储存。

到了唐朝时期,因铜钱短缺,推行“钱帛兼行”政策。在中原地区,白银和黄金仍以赏赐或贡品为主。但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因铜钱禁止流入,便逐渐形成了以金、银为主要货币的独特经济区,尤其是在广州等贸易港口,胡商交易常以金银结算。

宋元时期,虽日常流通的货币仍不是以黄金为主,但在国际贸易(如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中常被用于大额结算。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日本、美洲白银大量输入,白银成为主流货币,但黄金仍用于如瓷器、丝绸这些高价值商品的跨国交易中。

此外,黄金常在皇室与官僚体系中使用。黄金常作为赏赐、赋税或军费支付手段。例如,西汉时期的“酎金”制度要求诸侯按人口缴纳黄金用于祭祀,而明清官员的俸禄或军饷也可能以黄金形式发放。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禁止金银流通,但抗战后期法币严重贬值,黄金重新成为民间和黑市的主要硬通货,市场上常出现大黄鱼、小黄鱼。

大黄鱼,为十两金条,约312.5克,主要用于购买房产、土地或军火交易。鲁迅当年更是用3根大黄鱼购得北京四合院,约合现代人民币60万-100万元。

小黄鱼,为一两金条,约31.25克,主要是普通百姓用于应急储备,可换取数月口粮或救命物资。

而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抛售黄金以回笼法币,并铸造“厂条”用于兑换黄金储蓄存款,如孙中山像厂条,如今的收藏价值更是不低。

其次,在海商和国际贸易中,黄金因价值稳定也被广泛使用。例如,广州海商以“南金”与北方交易,利用不同地区的金银价差套利。

而在如药品、武器等部分对外贸易中,因法币信用崩溃,也是直接以黄金计价。此外在一些特殊场景中也是使用黄金为主,当时国民党军官就常以黄金发放军饷,还有就是比如走私、帮派活动这些地下经济也是以黄金来结算。

综上所述,黄金的货币属性受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极大。例如,民国初期上海是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场,但法币政策后黄金交易便被政府垄断,直至经济崩溃才重新放开。黄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金属属性,更与历史情境下的信用体系紧密相关。

来源:叶子玩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