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董明珠为例:中国企业家群体为何如此偏爱PUA?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09:57 2

摘要:这两天,董明珠在公开场合说的一句话又引爆了网络关注。她说“绝不用海归派”,暗示这个群体中可能有间谍。一时引起很多争议,很多人在批评她,督促她收回言论并道歉。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她,认为她说得没错。

这两天,董明珠在公开场合说的一句话又引爆了网络关注。她说“绝不用海归派”,暗示这个群体中可能有间谍。一时引起很多争议,很多人在批评她,督促她收回言论并道歉。但是也有很多人支持她,认为她说得没错。

一、董明珠言论的潜在风险:吸引司马南粉丝

一般来说,作为公众人物,其公开讲话需要有几个约束条件,比如要遵循公共价值观,要注意政治正确,要注意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等。如果违背其中一个条件,不光会对企业品牌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社会舆论也带来伤害。

董明珠关于海归的言论,几乎同时违背了上述几个原则,比如,她可以不用海归,但是将这种私下观点公开进行了表达,就具有冒犯性,伤害公共价值和政治正确——政治正确在这里指的是社会通行的、被广为接受的社会文化禁忌。而且,如果她的话被外媒扭曲解读,又会给中国形象带来伤害,由此产生意识形态风险。

但是董明珠做网络名人多年,从线下社会到网络社会一直长红,难道不懂这些底线原则?很显然,她明知这种表达会引发轩然大波,由此带来流量。换而言之,她是故意以惊人之语引发关注,获得流量红利。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董明珠的言论,在公开场合说出如此具有冒犯性的观点,其背后用意,可能在进行群体情绪的挑拨,从而定向吸引粉丝。如果这是真实的,就更加令人不安了。

这在于,在当下这个中美激烈竞争的时代,倾向于将留学生视为具有间谍可能性的人,更多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乃至民族主义倾向的群体。一直以来在网络自媒体仇美仇日、反美反日的流量策略的挑拨下,他们将那些和美日或者西方阵营有所关联的人们,都看做可能已经被美日收买了、策反了,或者干脆投敌了,总之在敌营待过了,就变得不安全了,或许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政治审查,一些敏感岗位就要对他们关上大门了。董明珠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公然提出“阴谋论”,可能在为一些极左做法进行“招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容易产生这种想象的人群,更可能是无力留学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很容易出于遥远的抽象的想象,而将国外留学回来的人们视为具有间谍风险。这种想象也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群体认知和群体舆论,却在客观上可能导致社会的撕裂。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里,每年出国留学人数都是数十万之多,留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在中国已经是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低收入群体将留学生视为遥远的陌生人,将其归入间谍嫌疑人群,但是在留学群体中,留学生却是他们的亲属亲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感受,这背后必然将导致对立。

所以说,董明珠或许是在以一种“打擦边球”的风险方式,唤起某个群体的社会情绪,赢得他们的支持,从而获得粉丝。

如果这种猜测是她的真实想法,那么我们可以说,她是在试图召唤和吸引已经淡出江湖的司马南的旧日粉丝。

但是董明珠无论是不是以惊人之语来制造吸引力,还是故意以挑拨性的言论在吸引特定粉丝群体,其目的都是为了流量。

二、企业家暴露底层逻辑:运营粉丝经济全靠PUA网民

自从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以来,流量统一了社会价值标准,变成了这个社会的通用货币。任何事件只要有了流量,真金白银就源源不断而来。这背后是因为流量的本质是关注。黑粉白粉都是粉,都是关注,都是买家。即便黑粉不喜欢你,但是只要关注了你,你就可以通过情绪渲染等方式,总会让他为你一种产品买单。

而在传统线下社会,你如果要获得关注,那一方面要大把撒钱,大打广告,另一方面,你还需要做好产品,获得消费者真正认可。

但是在进入流量时代之后,市场逻辑出现了较大改变。你只要获得粉丝关注,你就可以直播带货,带自己的或者别人家的产品。这是第一层流量思维。

但是厉害的是第二层流量思维,那就是流量时代会产生一种“网红效应”,就是粉丝会被网红变现激发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情绪,类似恋爱在大脑中产生化学物质,会影响粉丝行为,从而常常出现不理性的支持行为。这从文体圈的“饭圈”现象就能看出。人的大脑泡在网络信息流量中,如同泡在酒精液体里,会产生醉眼看世界的效果。即便网红出现一些不当行为,但是粉丝会自动为其变化,甚至将错误视为一种无可厚非的行为。种种迹象都可以显示,粉丝群体的现象,和宗教心理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其实企业家的粉丝群体也是如此。企业家在形象包装和专业顾问指导下,通过团队合作,刻意吸引粉丝,以亲民形象出现于镜头面前,每天都要活跃在网民和粉丝的视网膜前,将自己日常行为展示于网民面前。有时候是高端生活,露出高端奢侈生活一角,满足网民窥探欲,有时候街头喝粥,降低亿万富翁身姿,满足网民邻家大叔交流欲,等等。

方式方法很多,总之是通过精准的心理学操控,再加漫不经心的表演,慢慢就会吸引无数粉丝。进行心理的操纵,其实就通过PUA的方式,对于网民心理投其所好,然后慢慢吸引其关注自己账号。作为名人吸引粉丝是有诸多便利的,高大上的名人只要放低身姿,总是会吸引很多人。这就如同价格高昂的商品,突然有一天降低了身价,那无疑就是大促销,吸引很多人付费。粉丝有了,就像圈住了羊群,总有办法盈利。难怪很多人都在说,中国最大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割粉丝。

一旦有了巨大的粉丝群体,要做的就是带货。需要指出的是,此时企业家的精力已经放在粉丝那里,重点是带货的“带”。你需要渲染产品的细节,把普通材料换个高大上的网络名称。要改变粉丝自我认知,提升粉丝的价值感,把普通青年说成“未来才俊”,寻找粉丝和产品的匹配度。但是粉丝消费力不够怎么办?那还有网络小额贷款,为你量身定做,等等,诸如此类。

只要产品没大问题,通过粉丝营销,总能带货到一定规模。带货能力成为无数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理解了流量和粉丝、粉丝和带货的关系,你就几乎理解了很多网红企业家的市场底层逻辑。

这种市场行为,是双向奔赴,是双方共谋行为,别人不好评价。一个网红企业家成功了,更多企业家开始学习流量思维并付诸实施。方法无外乎每天刷脸,亿万富翁刻意营造亲民感,有时必须高大上,但是一旦有时放低姿态,又一举吸引粉丝,这就是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三、企业家正将中国变成“讨好型”的廉价社会

问题在于,一旦企业家有了流量思维,将精力放在经营粉丝经济,谁来调研线下市场?谁来真正创新?谁来真正真金白银投入做高科技?如果通过运营粉丝经济就能获利,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就以董明珠来说,多年来都是网红,一直说我有核心科技。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中国所有空调的巨大的外机,数十年来都是如此巨大,几乎未见怎么缩小尺寸,每一座建筑都有无数巨大外挂,也如同大型炸弹悬于城市上空。如有核心科技,总应该为此做点贡献吧?

如果放眼中国市场,会发现更多出名的企业家都深谙粉丝心理和流量思维,都想割韭菜、薅羊毛,毕竟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头。你如果用羊群眼光看国民,几乎都是羊群;你如果用韭菜思维看市场,中国就是绿油油的大草原。

他们经常看不到在中美竞争的关键战场上,最需要的是科研创新和高科技。但是因为有了流量思维,只要进行粉丝经济的运营,收割人头就有无数市场,高科技我可以直接买来进行带货,也可以一个技术使用数十年,然后高喊我有独家秘笈。

如果我们用这种眼光来考察当下中国企业家,会发现优秀企业家很多,但是卓越者很少。

更多企业家都在忙于吸引粉丝,或打造亲民形象,或强化悲悯人设,或做心理PUA导师,或找每个人做个朋友,或变着法子变现光环,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将上述企业家行为写成《当代营销大师》,肯定也是粉丝喜欢的货品。

关键地方还在于,正是由于流量思维,整个国家的企业家和社会名人开始无原则地讨好网民,俯下身子倾听网民声音,和他们热烈握手。这个本应引领社会前进、高瞻远瞩的群体,开始停下来、弯下腰,刻意讨好网民以获得流量,然后再收割他们。

即便是董明珠这样做法,也是流量思维,毕竟白粉黑粉都是粉,都是关注,总有一天,会有一把锋利的镰刀挥过来。

如果说企业家们以提供情绪价值为重要产品,获得网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支持,成为“先富带后富”的做法,那肯定是滑稽的。

但是整个社会的确在形成一种廉价的讨好文化,以流量思维为经营方式,通过刻意讨好网民来获得市场。

如果你是政治家,这样做是没错的,也是应该的。但是你是企业家,你不应该如此讨好网民,因为你还需要在今天的历史时刻,为科技强国、为星辰大海付出努力。你应该是车手,注视前方,而不该在此时假装农民,俯身收割。

看看美国的很多著名企业家,依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看看国内企业家用来收割的很多产品和概念,很多是来自美国。面对网民,也很少刻意讨好。在法治环境中,亿万富翁无需假装通过街头喝粥来包装自己,关注自己企业使命即可。对比两国的企业家行为,你很难对于中国的企业家充满信心。

因为如果仅仅通过PUA网民、通过收割韭菜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何必要花苦功夫去产业升级、科技创新?

在今天观察了很多企业家的优秀表演后,拉拉杂杂写了这些文字,希望对社会有点启迪,也能起到一起督促作用。

来源:并州之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