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怀念郭琦校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10:00 1

摘要: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四川乐山人,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延安鲁艺和中央研究院。曾先后主政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受到两校师生的爱戴。在去世前一年(1989年),留下一千两百七十分钟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郭琦晚年生活照

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四川乐山人,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延安鲁艺和中央研究院。曾先后主政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受到两校师生的爱戴。在去世前一年(1989年),留下一千两百七十分钟的口述史录音,由其外孙郭彤彤整理成书。《郭琦口述史》分上下两篇,上篇《琐记》回顾了他的童年和革命历程,下篇《大学》回顾和反思了他在大学当领导的经历。辛庄课堂公号曾摘录下篇的部分内容发表(点击蓝字阅读文章)。本文为张维迎教授为《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版)所作序言——《怀念郭琦校长》。

怀念郭琦校长

张维迎

我是1978年4月份进入西北大学经济学系(当时叫“政治理论系”)读本科的。本科毕业后,我又考上了何炼成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我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郭琦先生任西北大学校长,一直是我们同学茶余饭后聊天的重要话题。我们入学不久,同宿舍一位曾在省政府机关工作过的同学就告诉我们,郭琦校长是一位从延安走出来的老革命,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哲学家,工作能力强,在陕西很有影响力。我们都对西北大学有这样一位校长引以为豪。

77和78级同学们思想活跃,老给校领导出难题,郭琦校长经常与学生对话,化解矛盾。他不以权压人,讲的道理让同学们口服心服。中文系同学办了《希望》杂志,郭琦校长从有限的校长经费中拨款资助,当办杂志的同学受到压力时,他还出面力挺。《希望》杂志被迫停刊后,经济系78级一位同学申请退学表示抗议,引起轩然大波,经郭琦校长苦口婆心说服,他撤回了退学申请(但后来他还是因为另外的原因退学了)。这些在当时都是校园里的佳话。郭琦校长还抽时间给全校学生作大报告。他既讲国家的大形势,也讲学校的建设和改革,还教导我们如何不虚度大学时光。他讲话带着四川口音,激情澎湃,言之有物,逻辑性强,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总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毫不夸张地说,听他的报告是一种享受。

郭琦白描像(王子武绘)

在本科阶段,我是个不“闹事”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表现,自然不会引起郭琦校长的注意。但在读研究生期间,由于一篇文章惹出的麻烦,我与郭琦校长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1983年8月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我的《为“钱”正名》一文(点击阅读原文)。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社会上对金钱的负面看法写的。我在文章中写道:“在商品经济下,钱是社会的奖章,得到钱,意味着你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你完成了社会分工所赋予你的任务,社会对你予以嘉奖……获得钱,类似荣获战场上的英雄纪念奖章。”我还写到,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几千年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也来一个根本性转变”。

文章发表后没过多久,全国兴起了“反精神污染”运动,我这篇文章就成了批评的对象。面对报刊上连篇累牍的批评文章,校园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讨论会”,有些文章和发言上纲上线,火药味十足,我还是蛮有压力的。有好心人担心我的学业受到影响,甚至说搞不好我可能被开除学籍,建议我找郭琦校长聊聊,看看他怎么说。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校长办公室的时候,郭琦校长面带笑容,让我坐下慢慢聊,这让我一下子轻松下来。他说,文章发表后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也说明你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你的观点对不对,大家讨论讨论对你自己深化认识也有好处,但你不要有压力。我问他是否需要我写检讨,他说不要写检讨,不要急于表态,不要自己给自己扣帽子,但如果有了新的认识,欢迎你再写文章。在我走出他办公室的时候,他反复叮咛我,千万不要有压力,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正常的学业。与他谈话之后,我轻松了不少。我有预感,郭琦校长是会保护我的。这次风波持续了几个月,我确实没有因为这篇文章受到任何形式的处分。我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分配在国家体改委工作。

读过《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后,我才知道,郭琦校长当时面临的压力并不比我小,说我可能被开除学籍的话也并非空穴来风(点击蓝字阅读原文)。在我见他之前,陕西省委科教部部长赵长河曾给他打电话,说张维迎的文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个学生必须开除。郭琦校长针锋相对反驳,赵长河气得把电话摔了。部长说话不管用,就由省委书记亲自上阵!主管教科文的省委书记章泽把郭琦校长叫到他办公室,批评他反应太慢,说这样的学生必须开除!郭琦校长据理力争,说不能跟风,不能因为一篇文章就开除一个学生。他们的“商量”不欢而散。回到学校后,郭琦校长与西北大学其他校领导达成两点共识:第一,不搞批判,但展开讨论。第二,不要学生做检讨,这是原则。这样看来,他与我见面时谈的,既是他个人的意见,也是校领导集体的意见。

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如果郭琦先生是一个唯上是从的校长,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学术自由的理念,没有对学生的爱,我肯定无法继续完成西北大学的研究生学业,我将不是今天的我。他并不是保护作为个体的我,而是为大学的学术自由立规矩。当然,他敢于抗命,也是因为他有底气!

《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历史》讲述的是郭琦先生本人的故事,传达的是他作为哲学家和史学家的理念,作为一代教育家的理念。35年前,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理念没有过时!他的浩然之气永存!希望中国有更多像郭琦先生这样的教育家!

2024年12月27日

本书是教育家郭琦自传性质的口述回忆录,上篇“琐忆(1917—1957)”分14章记叙家庭出身、求学成长、于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人生道路,以及抗战、解放和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事的工作经历;下篇“大学(1957—1985)”分9章,讲述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工作反思与经验总结。本书生动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旧社会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不同时期从事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的历史担当与家国情怀;真实反映了学者型高等教育事业管理者于不同历史时期秉公心、仁心处理各种矛盾的淳厚本真和睿智长者风范。

口述者简介

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四川乐山人。年轻时代两次赴延安学习,长期从事经济研究。1957年任西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60年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工作。“文革”中受冲击。1977年复出任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83年调陕西省社科院任党委书记、院长。1988年离休,1990年在西安病逝。

整理者简介

郭彤彤,长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书法和美术史论撰著,兼事小说、散文创作。出版《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见字如面:书事絮谈录•先秦两汉卷六篇》《钟明善评传》,以及文学作品《梦祭河西》《渭河惊涛》《蚂蚁蚂蚁走啊走》《验明正身》等多部。

来源:辛庄课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