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爷爷奶奶用过的木梳,外公外婆睡过的床,甚至是去世亲人穿过的衣服……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家里老人留下的老物件,到底该不该继续用?
比如爷爷奶奶用过的木梳,外公外婆睡过的床,甚至是去世亲人穿过的衣服……
这些东西留着吧,心里总觉得有点发毛;扔了吧,又觉得可惜。
更纠结的是,万一真用了,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其实这个问题,早就困扰了无数人。
01
先讲个真实故事。
朋友小林的爷爷去年过世后,家里留了个用了五十年的搪瓷杯。
杯身磕得坑坑洼洼,但老人一直舍不得扔。
收拾遗物时,小林妈妈坚持要把杯子留下:“这是你爷爷的念想。”
结果有天小林用这个杯子喝水时,突然想起爷爷临终前的样子,手一抖把杯子摔碎了。
她当场就哭了:“是不是爷爷在怪我?”
这种心理太常见了。
心理学上叫“情感投射”——我们不是怕物件本身,而是怕触碰跟逝者有关的回忆。
就像很多人不敢住凶宅,其实怕的不是房子,而是联想到曾经的死亡场景。
但要说死人用过的东西真会带来厄运?
民俗专家王娟教授做过调查:
全国72%的受访者认为可以继续使用遗物,但其中68%的人会先进行消毒或净化。
这说明什么?
大家忌讳的不是物品,而是对死亡的天然恐惧。
02
具体到不同物件,讲究还真不一样。
贴身物品争议最大。
比如衣服鞋子,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商贩老李说:
“收来的寿衣根本卖不掉,但貂皮大衣就算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照样抢手。”
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值钱的东西,忌讳就少。
家具电器最容易被继承。
上海二手家具商王老板透露:
“老人留下的红木家具特别受欢迎,买家都说要沾沾福气。”
但有个潜规则:床和镜子最难转手,因为民间传说这些物件“留阴气”。
珠宝首饰的传承最有趣。
广州荔湾广场的金铺掌柜阿珍说:
“子女抢着要老人留下的金镯子,但玉器经常没人敢戴。”
原来有说法称玉能“认主”,换了主人会失去灵性。
03
说到科学层面,其实关键就两点:
卫生问题不容忽视。
三甲医院感染科张医生提醒:
“结核病、乙肝等都可能通过遗物传播,建议对旧衣物进行高温消毒。”
特别是死亡原因不明的,物品最好专业处理。
心理影响更重要。
心理咨询师周明遇到过一个案例:
有位女士坚持用亡夫的剃须刀刮眉毛,结果每次用都情绪崩溃。
“后来我们建议她定做个一模一样的,心理阴影就消失了。”
04
到底该怎么处理才合适?
这里有几个实用建议:
贵重的可以留着,但最好重新加工。
比如把旧衣服改成抱枕,首饰重新镶嵌。
既保留纪念意义,又赋予新生命。
日常用品不妨“以旧换新”。
苏州的巧手匠人阿强专门帮人改造遗物:
“最近把客户奶奶的缝纫机改成了茶几,全家人都爱用。”
最关键是尊重活着的人的感受。
民俗学者刘教授说得好:
“如果一件物品让你夜不能寐,再值钱也该处理掉;如果看着就觉得温暖,破抹布也是无价之宝。”
来源:不会写文章的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