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棋院则表现得前所未有地焦躁,连续两日更新官网通告,声称“LG杯作为国际赛事需要各方支持”,但始终避而不谈29届比赛中引发中方不满的关键问题。
2025年4月24日,距离第30届LG杯开幕仅剩一周时间,中国围棋协会仍未对是否派队参赛给出任何回应。
韩国棋院则表现得前所未有地焦躁,连续两日更新官网通告,声称“LG杯作为国际赛事需要各方支持”,但始终避而不谈29届比赛中引发中方不满的关键问题。
事件的源头并不复杂——2024年第29届LG杯决赛中,围绕中国棋手柯洁的一场争议判罚风波至今未解。
韩国棋院彼时临时更改规则适用方式,导致柯洁在关键局中因“操作违规”被强判失败,最终怒退比赛,直接引发中方棋迷与业内的强烈反弹。
中国围棋协会在2025年初宣布:“不对外组队参加LG杯”,并将这一决定归因于主办方未就争议事件进行任何正式答复。
据中国新闻网援引协会内部人士说法,“如果不能确保国际规则的严谨与统一,参与国际赛事反而是对选手的不尊重”。
韩国棋院原本以为风波过后中方会如往常“息事宁人”,但现实却是,中国棋协的态度异常坚决。
4月初以来,协会在官方平台未发布任何关于LG杯的动态,而协会主席常昊也自始至终未在公开场合提及本届赛事。
但真正让韩国方面焦虑的,不是“中方不来”,而是“不来的后果”。
根据国际围棋联盟现行赛事评定体系,LG杯必须具备“最少四个国家代表参赛”资格,方可保留世界大赛认证资格。
而目前,除中韩两国外,其他国家的围棋职业体系参与度极低,仅靠日台及欧美业余体系根本无法满足“世界赛事”评估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棋手不参赛,LG杯很可能直接降级为“地区性邀请赛”,不仅奖金缩水,长期赞助商LG电子也极可能退出合作。
据韩媒《朝鲜日报》援引韩国棋院内部消息人士称:“如果本届中国不来参赛,LG电子将重新评估下一届合作意愿。”
于是,一场关于“参不参加”的博弈,实质变成了“谁先服软”的压力测试。而这次,主动权完全在中方手中。
根据《生态中文网》4月23日报道,韩国棋院近期曾尝试通过国际围棋联盟联系中方,欲以“第三方协调”形式达成妥协。
但问题在于——目前国际围棋联盟的轮值主席,正是中国棋手常昊。这意味着,韩国想通过“公道第三方”来出面协商的想法本身,就是自陷僵局。
有人说,常昊此刻的处境像“被夹在棋盘两端的黑白子”,动不得、说不得、选边站不得。但实际上,真正难堪的是韩国。
这场局面并非偶然,它早在过去十年就埋下伏笔。中韩围棋对抗的强度越来越大,战绩交替领先,棋手层面的较量白热化之余,组织层面却始终缺乏“公平信任机制”。
29届LG杯的判罚,暴露的不只是赛事规则的问题,而是“谁说了算”的话语权危机。
韩国棋院习惯于以主办方姿态做出裁决,却忽视了围棋已不再是单边控制的“小圈子运动”。而中国围棋,不再是二十年前的“追赶者”,已经具备主导规则、推动改革的产业级影响力。
中国围棋产业近三年增长率达21%,青少年培训体系覆盖率突破40%,职业体系年均新人注册超过120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围棋体系。
这背后,是国家层面对“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持、AI对局辅助训练的全面普及,以及以“腾讯围棋”、“野狐围棋”等平台为代表的职业比赛商业化体系的壮大。
更让韩国担心的是,围棋的国际传播重心已经明显向中国倾斜。2024年,中国举办的国际围棋赛事达13项,其中4项为国家级主办。
反观韩国,除LG杯与GS杯外,其余赛事大多为国内内部赛事,并未在国际围棋联盟中登记备案。
一句话,围棋的“全球主办权”,早已在不知不觉间,从韩国手中慢慢滑落。
正是在这种力量天平已经倾斜的时刻,韩国棋院才终于体会到:失去中国,不是少一支队伍,而是失去整个围棋圈的支撑。
而中国棋协的沉默,不是犹豫,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倒计时。只等对方先低头、先认错、先做出有诚意的修复动作。
常昊没有发声,因为该发声的是上届误判责任方。棋协没有公开表态,因为真正的“态度”,其实早就在宣布“不组队参赛”的那一刻写得清清楚楚。
来源:无才先生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