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迪871玉米作为近年来国内推广的优良杂交品种,凭借其突出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及部分春玉米区的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由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030),其综合表现值得从生
优迪871玉米作为近年来国内推广的优良杂交品种,凭借其突出的抗逆性和高产潜力,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及部分春玉米区的主栽品种之一。该品种由北京联创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030),其综合表现值得从生物学特性、栽培适应性及产量潜力三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品种生物学特性
优迪871属于中早熟杂交种,全生育期在黄淮海夏播区约98-103天,株型紧凑,平均株高265厘米,穗位高98厘米,茎秆粗壮且基部节间短,具备优异的抗倒伏能力。叶片呈深绿色,上部叶片上冲,群体透光性好,光合效率显著高于普通品种。果穗呈筒型,穗长18-22厘米,穗行数16-18行,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达358克,出籽率高达89.3%。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籽粒容重792克/升,粗蛋白含量9.82%,粗脂肪4.36%,淀粉含量74.68%,达到国家一级饲用玉米标准。
该品种最突出的特性在于多抗性表现:对茎腐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的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通过导入热带种质资源,对南方锈病表现出显著抗性;耐高温特性突出,在38℃持续高温下花粉活性仍保持75%以上,有效解决了黄淮海地区"卡脖旱"导致的授粉不良问题。2021年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鉴定显示,其纹枯病发病率为8.2%,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郑单958的23.7%。
二、栽培适应性表现
优迪871在适应性方面展现出"广适稳产"的特点。根据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数据,该品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7省均表现出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在2016-2017年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达724.6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6.3%;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2.5公斤,较对照增产5.8%。特别在2020年山东潍坊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时,仍保持亩产612公斤的产量,较周边品种减产幅度低15-20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显示:该品种适宜6月上中旬播种,每亩保苗4500-5000株为宜。在河北衡水的密度试验表明,4500株/亩密度下单穗重达216克,5000株/亩时仍能保持205克的穗重,群体增产效应显著。需注意在东北春播区需适当晚播以避免早霜风险,而在西南丘陵区建议采用宽窄行种植以改善通风条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配套栽培研究表明,采用"深松蓄墒+缓控释肥"技术模式,可使产量潜力提升8-12%。
三、产量潜力与生产表现
优迪871的高产潜力在多地示范田得到验证。2023年安徽宿州百亩连片实收测产达到亩产926.8公斤,创当地夏玉米高产纪录;2024年河南新乡50亩规模化种植平均亩产达879.4公斤。其高产稳定性源于三个关键特性:一是"库大源足"的产量构成,单穗粒数可达560-680粒,远超普通品种的450-500粒;二是灌浆速率快,千粒重日增重达10.2克,较常规品种提高18%;三是耐密植性强,在5500株/亩的高密度下仍能维持较高结实率。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2021-2024年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100万亩,平均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6.8%-11.2%。在山东、河南等地的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亩增收达180-240元,其中德州地区订单生产户通过粮饲兼用模式,使综合收益提高3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种在西北灌溉区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时,最高产量可达1100公斤/亩,展现出突破性增产潜力。
四、品种应用前景与注意事项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优迪871的抗逆特性价值日益凸显。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议,在黄淮海地区可作为应对极端天气的稳产品种推广,特别适合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但需注意三个限制因素:一是东北冷凉地区需进行播期调整;二是对穗腐病的抗性仅达中抗水平,在多雨地区需配合适期收获;三是在西南山区种植时建议配合地膜覆盖以提升积温利用效率。
未来育种方向显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正在进一步改良其籽粒脱水速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攻关项目已成功将该品种的氮肥偏生产力从45.2公斤/公斤提升至51.6公斤/公斤,为绿色高效生产提供了新品种支撑。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其一致的成熟度和较低的落穗率(<1.5%)也将成为机械化收获的重要优势。
综合而言,优迪871玉米通过将多抗性、广适性与高产潜力有机结合,正在重塑我国玉米品种布局格局。其成功实践表明,现代玉米育种必须兼顾产量潜力与资源利用效率,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这类具备"弹性生产"特性的品种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载体。
来源:奋斗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