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脑血管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72%,脑出血占22%,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现患病的卒中患者达2800多万人。
脑血管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72%,脑出血占22%,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现患病的卒中患者达2800多万人。
2021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因卒中死亡占总死亡的23%。2013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首发卒中的平均年龄为66岁,病例中男性居多,农村地区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从地域上看,东北地区的卒中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前,华中地区的卒中标化患病率最高。
过去三十年,我国由卒中造成过早死亡的疾病负担明显下降,但其造成残疾的疾病负担仍在上升。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已呈现下降趋势,但作为主要亚型的缺血性卒中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继续增长。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一种古老的疾病,中医古代文献概称为“中风”,在汉代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就有记裁。如《灵枢》里的“击仆”。“偏枯”,“风痱”,分别描述了猝然昏仆,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而《素问》里的大厥〞。更进一步指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的病机,还作出了“气复反则生,气不复反则死”的预后判断。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确立了“中风”的病名,并列举出半身不遂、口歪、语言困难,甚则昏不识人为中风的临床特点.显然这些记载与今天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表现都是比较吻合的。
自汉代以来,有关脑血管意外的治疗经验日益丰富。例如早在宋朝,对中风昏迷的病人,已经较普遍地使用“至宝丹”、“牛黄丸”之类的中成药来救急。在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上,唐宋方书有的已经摆脱了传统的“风邪人中“说法,认为中风主要由积年虚损而引起的。金元时期,刘可间主火,李东垣主气虚,朱丹溪主痰热 ,在中风的病因上各树一帜。明代张介宾、缪仲淳,清代姜天叙、叶天士、王清任,以及近代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诸家,更加旗帜鲜明地对风邪致病的观点提出非难。张介宾在“非风”篇提出的“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成,非关外来风邪”,就是有代表性的见解。
脑血管意外的病位在脑、传统中医学认为脑属“奇恒之腑 ”,为髓海即髓的汇集处其气与肾相通。清末张伯龙、张山雷等医家认为《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子上“和“血之与气许走于上,则为大厥”,“上皆指脑而言。今人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所列举的30多个中风先兆症状分析,多属脑之病变。说明前人对本病属于脑的病变,并非毫无认识。但从中医学脏腑通的整体观及临床表现分析,其病位虽在脑,其病变则涉及肝、肾心、脾胃等多个脏腑。
对脑血管意外的病因,历来都有争议。关键在于其是否由风邪入中引起。元代王履提出“真中风”“类中风”之名、以风邪入中所致者,为真中风,以河间、东垣、丹溪所论火、气、痰为类中风。中年以后人的体质一般都由盛转衰,加之脑血管病恩者几平都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病等慢性疾病直接关连,而这些疾病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证,这与《内经》所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是相吻 合的,故脑血管意外是内伤病,而且以虚损为其病本。又夹有风、火、痰、瘀。病机常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瘀阻滞,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泄浊为法。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杜仲、丹参、水蛭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多药协同作用机制:
1. 改善脑血流与抗缺血
通过扩张脑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脑供血不足。
2. 抗血栓与抑制血小板聚集
显著抑制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 神经保护与抗炎
天麻素和杜仲胶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免受损伤。
4. 调节代谢与镇静
调节环核苷酸代谢,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改善脑电图α波指标,具有镇静安眠作用。
总结,中医认为脑血管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需标本兼顾,强调个体化、辨证施治,结合体质、季节等因素调整用药,同时注重生活方式干预。现代研究也证实,中药(如天麻、杜仲、丹参、川芎嗪等)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流等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
来源:小赵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