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农村缺少文化生活,看电影就是最重要的文化活动,虽然一年看不到几场,有时候还是重复的,但已是很难得了。另外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池可以听听革命歌曲、样板戏和新闻。但到了冬天,电影便不能放映了,只有广播还可以听到。可见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是非常贫乏的。
小时候农村缺少文化生活,看电影就是最重要的文化活动,虽然一年看不到几场,有时候还是重复的,但已是很难得了。另外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池可以听听革命歌曲、样板戏和新闻。但到了冬天,电影便不能放映了,只有广播还可以听到。可见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是非常贫乏的。
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学校便组织成立革命文艺宣传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被学校抽调到校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都是十多岁的半大孩子,也就能演一些简单的文艺节目,比如唱段京剧样板戏、跳支说唱歌舞和短小的相声快板、三句半之类的,排练节目都是在放学以后或晚上,特别是年前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天天晚上要排练节目。
过了大年初三,宣传队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就要去各生产队演出。演出前还要画画妆,无非就是涂个红脸蛋、抹抹嘴唇。演出时间一般在晚上五六点钟各家各户吃完晚饭后,地点都是在生产队的文化室(生产队社员开会、学习的地方)。由于处于农闲时间,也没有其他文娱活动,所以尽管是十几个半大孩子演出的也不是什么精彩的节目,却能吸引全村老老少少都来观看,社员们吃完晚饭后就会陆陆续续来到文化室,演出还没开始,文化室内外密密麻麻挤满了大人孩子。说实话,我们的节目既简单又稚嫩,但男女老少一个个却看的目不转睛,偶尔还会引来开心的笑声,每当一个节目结束时,大家都会送上一阵热烈的掌声,使我们内心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大概是到了1976年,学校文艺宣传队解散了,再也没有这种演出了。
来源:上网不聊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