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名:Berberis thunbergii'Atropurpurea',属名“Berberus”源自阿拉伯语“barbaris”意为“贝壳”,可能因小檗属植物花瓣形似贝壳,或果实颜色类似某种贝壳而命名;种加词“thunbergii”,纪念十八世纪瑞典植物学家
正式名称:紫叶小檗,这个名称见于《植物智——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09-2025》,因其叶色紫红色而得名。
别名:红叶小檗、紫叶女贞、紫叶日本小檗等。
学名:Berberis thunbergii'Atropurpurea',属名“Berberus”源自阿拉伯语“barbaris”意为“贝壳”,可能因小檗属植物花瓣形似贝壳,或果实颜色类似某种贝壳而命名;种加词“thunbergii”,纪念十八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卡尔·彼得·通贝里(Carl Peter Thunberg),他是林奈的学生,曾长期在日本进行植物考察,并首次记录和命名了日本小檗(原种B.thunbergii);变种名“Atropurpurea”由拉丁词“atro-”(深暗的)和“purpureus”(紫色的)组合而成,指该变种叶色深紫色的特征。
分类地位: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木兰纲毛茛目小檗科小檗属日本小檗的栽培变种。
外形特点
植株:落叶灌木,栽培者高度40厘米左右,自然生长高达1.5-2米;小枝通常红褐色,有沟槽,有针状刺,不分叉。
叶:单叶互生;叶片紫红色至鲜红色,倒卵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先端钝,基部急狭,叶边全缘。
花:花2-5朵成伞形花序,有短总梗或无总梗簇生状;花梗长5-15毫米;花被黄色;小苞片3个带红色;萼片6,2轮排列,外轮萼片卵形,内轮萼片大于外轮萼片;花瓣6,长圆状倒卵形;雄蕊6,长3毫米左右;花柱短,柱头头状。4-6月开花。
果实:浆果红色,椭圆形,长10毫米左右,有光泽,含种子1-2粒。7-10月果实成熟,成熟后的果实悬挂枝头,经冬不落。
分布和生长环境
紫叶小檗原产日本,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引种栽培。喜光,稍耐阴,但在光照充足时叶色最佳,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萌芽能力强,特耐修剪,生长速度比较快,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凉爽环境中生长良好。常扦插繁殖,也可播种、压条繁殖。
主要用途:
紫叶小檗枝细叶密,花黄果红,叶片生长期紫红色,落叶后枝条和果实仍然紫红和红色,远看效果很漂亮;适宜与金叶女贞、小叶黄杨、冬青等常绿树种在大片草坪中作模纹图案、色块材料,也可作花灌木丛植、孤植或作彩篱,是观叶、观花、观果于一身的优良优良彩叶树种。
据资料,紫叶小檗的根和茎含有黄连素,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的植物抗菌素。
来源:木木生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