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我居然会用“有意思”来形容文言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6 17:00 3

摘要:老粉肯定都知道,作为一个语文编辑,我常常把“新课标要求高,语文新题型难度大”挂在嘴边。虽然这事实,但作为一个崇尚松弛感的妈妈,我自己对这些话都开始有点烦了。

原创 biu妈 东西儿童教育

Biu妈

成都老母亲 松弛感鸡娃

打开视野,鸡娃不内卷

培养底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你们好,我是biu妈!

老粉肯定都知道,作为一个语文编辑,我常常把“新课标要求高,语文新题型难度大”挂在嘴边。虽然这事实,但作为一个崇尚松弛感的妈妈,我自己对这些话都开始有点烦了。

说句心里话,不去评论教改好不好,我都是打心眼里觉得现在的新题型挺有意思的,甚至连曾经面目可憎的文言文,在新题型下都显得可爱很多。

比如去年深圳的中考创新示范题型,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是相关的。

我觉得这个题最有意思在于,命题老师说不定是欧阳修资深粉丝吧,不但选了古人的“追星小作文”,还让学生想象欧阳修来现代开书友会。

要我说,就该拿追星的心态来做阅读这些文章,轻松拿捏嘛~

▲ 文言文阅读材料

明朝在任时间最长的首辅杨士奇,曾极力推崇欧阳修

▲ 同一张卷子的现代文阅读

真是感觉站在了“粉丝崇拜偶像”的角度啊

还有我最近在看各地的中考模拟卷。很多下面这样融入了生活场景的古文翻译题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这种题好烦,绕来绕去的,但我家小学生,觉得这题可有趣了,可能现在小孩都想当博主,只要和做视频有关的事儿,头发丝儿都是干劲儿!

该说她天真呢,还是说她“没有接受过文言文的毒打”呢……

话说回来,为啥孩子一定要“被毒打”呢。既然现在考题都变得有意思起来了,干嘛不尝试着用“更有意思”的方法去学呢!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约过复旦大学的文学博“猫博士”袁坚老师来咱们直播间对谈,聊古诗文学习的困难和解决方法,还推荐了她的古文读写课。

当时我感到最佩服的,还是她身上那股“轻盈”的劲儿,让很多人头疼的古文,她聊起来,眼中都有光。

古代人都很有生活情趣的,不想去探究一下吗?

知名文人都是有共同朋友圈,这难道不有趣吗?

能跟着历史上的大文豪学写作,难道不酷吗?

……

而且她三言两语就把我“洗脑”了,我开始感觉像重新认识了那些古文一样,越看越有意思,认知和理解都更有深度,别有一番趣味。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和她聊过之后的一大收获——怎么才能把古文学得更有意思,可能得先改变一下咱们对古文学习的“刻板印象”。

01

发现古文有趣的地方

其实家长和娃觉得古诗词、文言文难、头疼,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字难读看不懂。

但抛开这个因素,很多古文的内容本身,本身其实蛮有趣的呀~

比如二年级课文里的《曹冲称象》。娃小时候,我就曾经把它当睡前故事讲过,她觉得好玩极了,主角是机智的少年,还带有一点点科学元素,多吸引小朋友啊~

▲ 图源:二年级语文课文《曹冲称象》,改编自《三国志》

再比如说,不管长大以后《兰亭集序》背起来多头疼,但只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曲水流觞”,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觉得,这样还蛮好玩的(娃:要是漂在小溪上的是零食就更好玩了)

▲ 图源:网络

更重要的是,“流觞曲水”其实涉及到古代文人聚会的特定习俗,本来就是应该去了解的背景知识,否则很难领会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还有咱们大多数孩子都会去读成语故事、诵读古诗词,难免会遇到陌生的人名、地名、活动、民俗、游戏……他们难道不会好奇吗?

一言九鼎的“鼎”是个什么?长什么样子?

古代人为啥老是写柳树,还喜欢折下来?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听起来咋有点好笑?

……

其实孩子“正儿八经”开始学文言文,怎么也得三年级了,但听典故、积累有趣的古代文化知识,却可以从小就开始。

各种历史故事、名人八卦、新鲜知识,只要讲得精彩,孩子们就能像听相声似的津津有味。这样慢慢有了积累,以后深入学习,就少了很多理解门槛。

02

你可能从未真正学透过古文

我曾感觉自己古文白学了,是一种“头尾不顾”的感觉——

一篇古文整体讲了啥,概况不清楚;

字词细节理解,也学得似是而非,转眼就忘了。

于是越发感到庞杂、难懂。猫博士告诉我,如果孩子要避免这种学得混混沌沌状态,就要用正确的方式拆解古文

学会提取内容框架

猫博士和我说过,好的文章,不分古今、不论长短,都会有精妙的结构框架。

哪怕是家喻户晓的杜甫的《绝句》,二十几个字,结构也很整齐,近景远景相得益彰,理解透了完全是学习写景的标准模版。

你甚至可以从看似大相径庭的文章中,看到相似的结构,然后一起对比学习,增进理解。

比如《桃花源记》和《爱丽丝漫游奇境》,结构就非常相似,开头结尾是现实世界,而中间是幻想之境,他们都是很有意思的“幻想小说”。

这样学,是不是一下子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感觉?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字词

有时候觉得古文就像一门外语,古文词语的意思、古人的语法、表达习惯,和现在都有很大不同……

外语和中文不能直译,而古文和现代文,其实也不是简单看看“译文”就能学明白了。

文字背后的典故,古代的文化常识,作者的人生际遇,文学发展的规律,都会形成不同的语境,理解、鉴赏都会产生区别。

猫博士给我聊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这个字。据说他当时考虑了十几个不同的字,最终选择了这一个。

不过你知道吗,把“绿”当作动词、用来写春天,并不是王安石的原创,在李白和其他一些诗人的笔下都出现过。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王安石因此出了名呢?

至于答案,因为文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了,猫博士的课程里前因后果会讲清楚。

但你现在有没有感觉,如果孩子能做到广积累,即使是理解古文字词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也 level up 了?

03

不仅是学语文

也是和千年的文化隔空交流

如果经过了前两步的改变,我相信孩子们学文言文应该已经轻松很多了,不仅可以节约下来大把低层次死记硬背的时间,学得更加高效,考试也更容易抓考点。

但这样就够了么?学古文只是为了学语文、考语文么?

咱们现代人,要用语言文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阐述自己观点,传递各种信息。古人也是人,他们也会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方式,去写景、写物、写人、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下思考和观点……

甚至说,我们能接触到的古文,其实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一定程度上是更具智慧、被千锤百炼过的。

甚至好多课文中出现的篇目,本来就是一道道哲学问题。这些课文我们就只是背诵、咬文嚼字、翻译,记下来一些标准答案的“理解”?

止步于浅尝辄止,不作深入探讨,不趁机给孩子拓展一些思辨性学习,实在是可惜啊!

我之前分析过高考的文言文创新例题,已经开始出现“(文中)哪些事实可以支持xxx的观点”这类的提问,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国家都希望娃们学深入一点了!咱们的教育,虽然老是喜欢用考试去倒逼改变,这点我也很烦,但你不能否认,有些方向确实是对的。

中国的文化从古代传承到今日,从未断绝,能看懂千年之前的文字,和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些文人隔空交流,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精神宝库。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趣味、内心更丰盈的人。所以也就希望她们,即使是面对“必学”的东西,也不要只想到“枯燥”,而是可以用更有意思的方式去开启,从中汲取更多成长的能量。

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教育编辑,工作的信念所在吧!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