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贵州茅台通过工匠培养体系、组织QC(质量管理)小组攻关、“小改小革”等机制,将车间变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在这里,车间工人成长为传统工艺的守护者,技术革新的破题人。
近年来,贵州茅台通过工匠培养体系、组织QC(质量管理)小组攻关、“小改小革”等机制,将车间变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在这里,车间工人成长为传统工艺的守护者,技术革新的破题人。
李伟,2002年进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把制酒、尝评、管库等工作都干到纯熟后,终于坐到了勾兑台前。
勾兑茅台酒,是要将不同香型、不同轮次、不同酒龄、不同等级的基础酒进行合理配比,让酒体达到特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
这是白酒工艺中最为神秘、最为精妙的技术。茅台酒里有900多种风味物质,“有时候1毫升、1微升甚至更少酒液的加入都会使风味发生巨大变化。”李伟说。
烧杯、量筒、三角瓶、移液管、微量进样器、酒度计……这些都只是辅助工具,最重要、最精密的“仪器”是他自己——舌头上的1万个味蕾、鼻子上的1000万个嗅觉感受器和多年收集储存在大脑里、连他自己也无法估算的气味数据——他说,这还只是成为勾兑师的基础。
有的人终其一生夯不下这个基础。时至今日,李伟已勾兑过超3万吨飞天茅台,成长为国家一级品酒师、一级配酒工,贵州省白酒评酒委员。
茅台的生产车间里,还藏着一群“发明家”,哪里有问题,创新便从哪里开始。
茅台深化“工匠八步”培养体系,全员开展“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构建起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格局。图为茅台酿酒工人在实践中打磨上甑技艺。
茅台酒生产时,有一道摊晾工序:刚出甑的滚烫酒糟,要由人工踢糟,将之铺在地上均匀疏松开来降温,为撒曲做准备。稍不注意,滚烫的酒糟就把脚燎得生疼。“非常痛,”制酒十五车间的李佰伟感受过无数次,“脚一疼,就不能均匀用力,糟就铺散得不够均匀,影响微生物的‘安家’。”
李佰伟结合踢糟工序,制作出一把四齿锨,用锨辅助踢糟。后来,在生产管理部和车间推动下,四齿锨改进成为三齿锨,解决了此前遇到的所有问题。
制曲五车间,牟光菲、刘小静、廖小利、黄祖琴、吴坤燕、陆安利6名“女匠”组成匠五星QC小组,研制出了母曲筛选机。
母曲,类似于醒发面团时的老面。几十年来,这项关系着茅台酒曲发酵质量的工作,一直依靠人工完成。比砖块还大一圈的母曲,要抡起榔头人工敲碎,然后从碎开的曲块里挑选出鸡蛋大小的备用。
匠五星QC小组,从工业机械与家用电器中汲取灵感,研发出集“破碎+筛分+除尘”三种功能于一身的母曲筛选机。借鉴石料破碎机,用破碎齿辊的旋转均匀“咬开”母曲曲块,经筛选装置筛分出合适的曲块,利用吸尘器吸走粉尘。运用新研制的母曲筛选机,400斤母曲破碎、筛选,仅用1.2小时,相对人工,效率提升近三倍。
2024年11月,以“超越界限:追求质量、生产力和创新”为主题的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s,以下简称:ICQCC)国际QC小组发表赛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个QC小组参加,茅台母曲筛选机获得ICQCC国际QC小组发表赛金奖。
同一个活动上,茅台拿下四个金奖,另外三个分别是:茅台勾贮车间进击QC小组“降低PE过滤袋的废弃量”项目、生产管理部求真QC小组“茅台酒大曲常规理化指标快速检测方法的研发”项目、制曲六车间天天向上QC小组“降低制曲现场噪声值”项目。
今日的茅台车间,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诠释着“成长有通道、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人才生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湛泽梅 刘显玉
编辑 沈仕卫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