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管,就像城市里的道路,承担着运输氧气和营养的重任。一旦“道路”受阻,身体就会启动各种“绕行路线”,努力保障血供。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侧支循环建立,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智慧体现。
听说血管堵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完了”,感觉自己像个即将爆炸的“定时炸弹”。
其实,别慌!血管堵塞并不是绝症,科学进步早已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血管的世界,揭开那些被误解已久的秘密。
血管,就像城市里的道路,承担着运输氧气和营养的重任。一旦“道路”受阻,身体就会启动各种“绕行路线”,努力保障血供。这种现象在医学上叫做侧支循环建立,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智慧体现。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50万。血管堵塞,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全民健康的隐疾。
一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心血管科教授曾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65岁的老爷子,体检查出冠状动脉堵了95%,全家人吓得不轻。
但他本人却精神矍铄,爬五楼不喘气,原因就是他的心脏建立了丰富的侧支循环。这告诉大家,堵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堵了,还胡吃海喝。
血管堵塞的根源,不是突然袭击,而是日积月累的“老账”。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形象地理解为,血管内壁“生锈”,脂肪、胆固醇等像垃圾一样堆积,时间久了,血管变得又硬又窄,血流自然不畅。
其次是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这些常见的慢性病。这些疾病,就像磨刀石,一点点削弱血管的弹性,让血管变得脆弱易堵。
还有吸烟、喝酒、熬夜、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幕后黑手。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血管问题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指出,吸烟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倍以上。而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长期高盐饮食人群罹患高血压的概率增加了40%。这些数据在敲警钟——坏习惯,真的要命!
过去一提到血管堵塞,很多人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开胸手术,甚至以为要“剖开胸膛换血管”。其实,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微创、更安全的治疗方法。
最常见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大家口中的“放支架”。医生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插入导管,将一个小小的支架送到堵塞处,让血管重新畅通。整个过程就像是给血管“打通车道”,通常无需开刀,恢复快,风险小。
当然,并不是所有堵塞都需要支架或手术。根据《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3)》的数据,约有30%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就可以稳定病情,避免进一步恶化。
生动一点来说,血管堵塞就像路上遇到交通拥堵,有时候修修路(放支架)就行,有时候合理分流(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同样能解决问题。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
血管健康,绝不是医院能包办的事。真正的护航,靠的是每个人日常点滴的累积。
首先,管住嘴,迈开腿。合理饮食是基础,少盐少油多蔬菜,远离高脂高糖食物。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哪怕是快走,也有益血管通畅。
其次,控制“三高”。定期体检,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异常时,及时就医干预。别小看这些数字,它们是血管健康的晴雨表。
还有,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抽烟的人血管就像破了的大皮管,酒喝多了则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血管负担加重。熬夜更是大忌,血管需要休息,身体也需要修复。
曾经有位50多岁的出租车司机,因为连续熬夜开夜班车,突发心梗送到医院。幸运的是,救治及时,支架手术顺利。但医生的话让他记忆犹新:“命是救回来了,生活方式要改,不然下次可没这么幸运了!”
血管问题,不只影响一个人,而是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父母健康,孩子才能安心;自己健康,才能无惧未来。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很多医院会举办义诊和免费筛查活动。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明确提出,推动心血管病早筛、早诊、早治工作。提醒大家,别等到身体报警了才想起健康,主动筛查是一种负责的生活态度。
医生这个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次抢救成功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传播健康知识,普及科学理念,是医生的职责,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血管健康管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而是日积月累的大事。就像古人说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小习惯,决定大大未来。
记住,血管堵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放任。科学防治,积极干预,血管可以像小溪一样重新流淌,生命也能像春天一样焕发新生。
血管健康,从今天开始,从每一个小改变开始,未来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R].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
[2]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年度报告(2023)》[R].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3.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S].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王医生健康科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