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近年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仍时有发生,局部地区存在传播风险。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出境旅行和人员流动显著增加,输入性疟疾的风险也随之攀升,尤其是从疟疾高流行区归国的人员更需高度警惕。
2021年,我国获得了
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
但近年来,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仍时有发生,局部地区存在传播风险。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出境旅行和人员流动显著增加,输入性疟疾的风险也随之攀升,尤其是从疟疾高流行区归国的人员更需高度警惕。
2025年4月26日是
第18个 “全国疟疾日”,
今年宣传主题为
“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下面,小七从疾病认知、
预防措施等方面为您详细科普。
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它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人类疟疾主要由五种疟原虫引起,分别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
感染疟疾后的临床表现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可伴肝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其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极为相似,因此,大部分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未得到及时的药物治疗,使得病情逐渐恶化,甚至威胁生命。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区别。
哪些人容易感染疟疾?
所有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
1.非流行区赴疫区人群:
非流行区人群进入疟疾流行区后,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目前,疟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度流行,东地中海、美洲地区也有流行。前往国外流行地区进行旅行、务工、经商等人员均有感染风险。
2.边境地区居民:
在我国云南等边境地区,由于接壤的境外地区为疟疾流行区,不仅存在跨边境输入的疟疾病例,还面临感染性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因此输入再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
得了疟疾怎么办?
疟疾是可治性疾病,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1.治疗方式:
主要通过杀灭疟原虫及对症支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磷酸氯喹、青蒿素类似物(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以及伯氨喹。
2.注意事项:
患者需及时至医院就诊,按医嘱全程、规范服药。
预防疟疾,严防输入再传播
我们能做什么?
1.高风险人群:出境务工、旅行者
▶行前咨询,科学预防:应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疟疾流行状况,学习疟疾防治知识,到疾控、国际旅行卫生保健等相关医疗部门获取咨询建议。
▶境外防护,严防叮咬:住宿选择有纱窗、空调的环境,外出使用驱蚊剂、蚊帐,穿长袖衣物,避免蚊虫叮咬。
▶归国后警惕,主动监测:若归国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配合做好传染病排查工作。
2.医务人员: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接诊发热病人时,如患者有境外旅居史、有发热发冷等疑似疟疾症状,要提高警惕,建议及时进行疟原虫检测,避免误诊。
▶规范用药,及时上报:一旦确诊,应及时上报疾控部门,并指引患者到定点医院规范使用抗疟药物治疗。
3.公众参与:
积极参与清除蚊媒孳生地,清理积水,减少蚊虫繁殖环境。配合社区灭蚊行动,安装纱窗纱门,降低蚊媒密度。
我们要牢记
“防疟先防蚊,发热早就医,
主动查疟疾”三大原则,
让我们在拥抱世界的同时,
守护好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健康。
我国消除疟疾的成果来之不易,
守住防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来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