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儒风浸润的孟子故里邹城,正在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在国际会展中心震撼启幕。
千年儒风浸润的孟子故里邹城,正在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在国际会展中心震撼启幕。
特斯拉、宇树、大疆等全球科技巨头携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智能无人机齐聚于此,与千年儒风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这场展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狂欢,更是济宁向世界递交的一份“文明答卷”:当“礼之用,和为贵”的古老智慧遇上人工智能的齿轮,当运河千帆的漕运记忆汇入数据洪流,这座古城正在诠释: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古今交融的创造力。
齿轮与礼器
儒家智慧的科技转译
济宁,这座浸润在千年儒风里的古城,每一条街巷都似一本打开的典籍,轻声诉说着“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密码。
尼山圣境
在鲁源村的夜晚,天空中盘旋着无人机表演,人形机器人挥着手臂闯入梦幻的灯光秀,充满科技感的实景演出重现孔子生活场景,沉浸式表演带领观众走进孔子的世界,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在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以及万仞宫墙下,儒家文化元素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活”了起来;在城市广场夜空,无人机编队组成的光影矩阵,与古建筑飞檐上的月光交相辉映。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恰是济宁文化“两创”的生动注脚。
儒家文化中,“君子不器”的理念强调人的主体性,而现代机器人技术的核心,恰恰是“以器载道”——用科技延伸人的能力。从深海探测到太空探索,机器人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有力臂膀,恰似儒家思想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以科技之力践行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博物馆
在济宁,科技企业正探索将儒家思想的价值导向与机器人技术伦理相融合的路径,在代码深处植入东方智慧基因。孔子博物馆则通过VR技术重构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场景,观众佩戴相关设备,可穿越至春秋时期的卫、曹、宋等国,沉浸式感受孔子的思想传播历程。这种科技赋能的展陈方式,既延续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济宁这座城市,正以齿轮与礼器的交响,谱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乐章。济宁正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可以嵌入现代生活的“操作系统”。当科技企业将“仁义礼智信”转化为算法伦理,当机器人在孔庙大成殿前跳起现代舞,文明的基因便完成了从“传承”到“创生”的蜕变。
水脉与数据
运河文明的智能重生
京杭大运河曾以“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漕运智慧,滋养出济宁这座运河明珠。如今,这条千年水脉正与智能制造的“数字运河”激情碰撞,演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乐章。
龙拱港内,无人货轮调度系统如同精密的“数字大脑”,通过5G网络与智能算法,指挥自动化岸桥、无人集卡高效作业;微山湖上,生态监测无人机群搭载高光谱相机与声纹传感器,每日两次巡检全湖生态,昔日“舟行碧波上”的诗意,在科技赋能下化作高效运转的现代航运图景。
龙拱港
作为京杭运河最大内河港口,梁山港借助激光扫描、机器视觉与毫米波雷达构建“数字船舱”,实现煤炭装卸全流程自动化,单船装货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2.5小时,效率提升140%。济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打造的全省首条数字航道,以北斗定位、5G传输和AI分析构建“一图统揽”平台,实时追踪船舶轨迹、预警安全隐患,让千里运河尽在“掌”握。
济宁能源集团的融汇数易数字平台,则以区块链技术重构内河航运生态。智能调度算法将船舶空驶率降低至12%,电子仓单质押融资解决中小企业1.2亿元资金难题,虚拟货船系统通过数字孪生为航运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革命——它让千年运河从地理空间升维为数字空间,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未来生产力,最终实现“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三重跃迁。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
历史上,济宁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今天,济宁借“智”图强,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去年,济宁港口吞吐量超9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40万标箱,稳居全省内河首位。这种从“运河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跃迁,暗合《周易》中“变则通”的哲学——文明的延续,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变革中寻找新的支点。
未来已来
当“孔孟之乡”成为“智造高地”
4月19日至27日,智创未来无人机灯光表演在邹城中央公园持续举行,千架无人机汇聚邹城夜空。它们时而演绎“孟母教子”经典故事,时而呈现AI机器人,时而描绘机器人科技蓝图……孔子、孟子、李白、杜甫“穿越”而来,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在此完美交融,奏响古今辉映的华美乐章。
这恰似济宁发展的隐喻:以文化为根基,以科技为羽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济宁已悄然构建起“机器人+”产业生态: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焊接高铁零部件,特种机器人深入千米矿井替代人工作业,微型伺服电机以纳米级精度驱动人形机器人灵动转身……这座曾因煤炭资源闻名的城市,正以机器人产业为支点,撬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
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济宁经济版图。从政策创新到资本赋能,从人才培育到场景拓展,济宁以“助企攀登”行动为支点,通过“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生态构建,政企协同的“济宁模式”为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孔子文化节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这座城市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产业传奇。在中华文明的精神长河中,“根”的意识始终是发展的源动力。从大禹治水守护家园的担当,到传统村落“落叶归根”的情怀,故土情结早已融入民族血脉。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同样滋养着济宁的机器人产业。它既传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务实精神,以扎实的技术研发锻造产业根基;又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理念,以前瞻视野探索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当全球科技精英在邹城热议“机器人伦理”时,儒家“天人合一”的智慧恰是东方文明给出的独特答案。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渗透在济宁的智能制造实践中,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着超越技术层面的价值指引。
结语
文明长河奔涌处
孔孟故里新潮生
站在大运河畔,远眺智能码头与新能源船舶往来穿梭,自动化装卸设备与千年航道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在煤矿基地,AI机器人与人协作而行,智能巡检系统与矿工的默契配合,让黑色乌金在科技护航下焕发新生;在现代工厂,智能制造生产线以微米级精度运转,3D打印与柔性制造技术正将传统工艺转化为未来图景……
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
我们忽然懂得:济宁的魅力,在于它始终是“进行时”的文明样本。这里没有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也没有让科技发展迷失方向,而是让二者在碰撞中产生“化学反应”——机器人会背诵《孟子》,无人机能绘制未来科技图景,AI在解析“和而不同”的哲学时,也在学习如何与人类和谐共处。
曲阜孔庙
机器人大会更像是一个起点。它邀请世人走进济宁,不仅为了见证科技的神奇,更是为了寻找一种可能:当古老文明学会用数字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当现代科技懂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人类文明的未来,或许就藏在孔庙红墙与数据矩阵的光影交织中,藏在孟府飞檐与无人机轨迹的交汇处,藏在每一双践行“守正创新”理念的眼眸里绽放的笑容中。
记者手记
在济宁,一位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机器人会抢我们的饭碗,现在发现它们能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手艺。”这句话道破了济宁转型的核心:科技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让历史文明“活起来”的催化剂。当我们在展会看到机器人用毛笔书写“仁义礼智信”时,忽然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有勇气让传统在未来更加璀璨。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