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美团“神仙打架”,饿了么最受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6 22:21 3

摘要:这场被称为“第二次外卖大战”的较量,表面上是一场关于订单、骑手与商家的争夺,实则暗藏两大巨头对未来零售终局的野心。而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役中,一个“沉默的第三者”——饿了么,似乎成为了最尴尬的存在。

2025年的春天,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激烈的战争,莫过于京东与美团在外卖及即时零售领域的贴身肉搏。

这场被称为“第二次外卖大战”的较量,表面上是一场关于订单、骑手与商家的争夺,实则暗藏两大巨头对未来零售终局的野心。而在这场硝烟弥漫的战役中,一个“沉默的第三者”——饿了么,似乎成为了最尴尬的存在。

饿了么的尴尬在于,它既无美团的“铁桶江山”,又无京东的“钞能力”,被动沦为了这场战争中最脆弱的“夹心层”。

1. “第二次外卖大战”

京东对美团的突袭,堪称教科书级商业案例。

2月11日,京东外卖以“全年免佣金”政策吸引品质餐饮商家入驻,配合“最快9分钟送达”的达达秒送体系,订单量迅速爆发。

这柄“零佣金”之剑,直接刺向美团长期被诟病的“高抽成”软肋。更致命的是京东的“组合拳”:3月1日起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成为行业首家落实全面劳动保障的平台;4月上线百亿补贴,日订单峰值突破1000万单。

这套策略精准打击了行业三大痛点:商家成本、骑手保障、用户价格敏感度,堪称对现有秩序的“降维打击”。

但京东的野心远不止于外卖。通过高频餐饮场景拉动京东App打开率(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京东月活5.55亿,落后于淘宝、拼多多、抖音),再反哺3C数码、家电等高客单价商品的即时零售,才是其战略闭环。

面对京东来势凶猛的进攻,美团之所以还算从容,原因是其护城河的三重防线。

其一,规模壁垒,700多万骑手、1400多万商户、日均6000多万订单的配送网络,构成难以复制的运力密度。

其二,算法优势,历经多次迭代的调度系统,能将配送误差控制在分钟级,疫情期间甚至实现“爆单不崩”的稳定性。

其三,生态协同,从外卖延伸至到店、酒店、闪购的“超级平台”效应,让用户日均打开频次远超京东。

当京东与美团鏖战正酣,饿了么却显得异常沉默。这个曾与美团平分秋色的平台,为何在2025年的战局中沦为配角?

2. 饿了么的困境

作为中国外卖行业的“开山鼻祖”,它曾以“高校包围城市”的策略颠覆传统餐饮,如今却深陷双重困局:流量被阿里生态虹吸,心智被京东美团绞杀。

饿了么的困境,首先源于阿里集团的战略摇摆。

早在2018年,阿里将饿了么与口碑合并组成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到了2021年,本地生活业务又与高德、飞猪合并为生活服务板块。但一系列战略调整对于饿了么的增长推动收效甚微,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增速都低于美团。

如今更致命的是,京东与美团的补贴大战进一步挤压了饿了么的生存空间。

饿了么的另一个危机,是失去“高频场景”的流量价值。

抖音外卖曾试图借内容流量破局,但因缺乏自建运力,最终选择与饿了么合作。然而,这种“借力打力”的模式并未形成规模,大部分用户仍习惯通过美团点单。当外卖成为即时零售的入口,饿了么的“工具属性”使其在生态竞争中逐渐边缘化。

3. 真实意图

京东与美团的交锋,早已超出外卖本身,其核心是对即时零售这一万亿市场的入口争夺。

京东的进攻逻辑清晰:以高频外卖切入美团腹地,为即时零售争取时间。

2025年,美团闪购通过“闪电仓”模式快速渗透京东的核心品类——3C数码、家电,甚至单日订单突破1800万单。这直接威胁京东的电商基本盘。

本质上看,京东外卖是刘强东的一场“围魏救赵”。

美团以日均6000多万单的配送能力构建“高频带低频”的护城河,京东则借外卖激活3C数码用户的活跃度,反向狙击美团闪购对家电品类的侵蚀。二者的战略意图早已超越餐饮本身:美团要守住“送万物”的生态根基,京东则要夺回被蚕食的电商流量。

反观饿了么,其困境折射出阿里生态的深层矛盾——饿了么既无法像京东般“以战养战”,也缺乏美团“到店+到家”的闭环协同。

这场外卖大战背后,短期看,商家因“零佣金”和流量扶持受益,消费者享受低价。但长期来看,平台的补贴不可持续,商家终将面临“二选一”或“多平台运营”的成本压力。而用户习惯一旦形成,平台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强化——这正是美团与京东争夺的终极目标。

至于饿了么,其命运或许取决于阿里的抉择:是继续输血维持双巨头格局?还是放手让其与高德、盒马深度重组,打造“近场服务”新物种?

无论如何,当京东与美团在正面战场厮杀时,留给这个昔日王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来源:品牌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