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文瑞:真正稳血糖的,不是吃药、戒糖,而是做好这3件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6 23:34 1

摘要:1927年,黑龙江呼兰县一个中医世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祖父为他取名“文瑞”,寓意“以文载道,瑞泽苍生”。五岁那年,李文瑞第一次跟随祖父出诊,亲眼目睹一位濒死的产妇在银针救治下转危为安。晨曦中,银针反射出的微光,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他毕生追求医学的启蒙之

1927年,黑龙江呼兰县一个中医世家诞生了一个男孩,祖父为他取名“文瑞”,寓意“以文载道,瑞泽苍生”。五岁那年,李文瑞第一次跟随祖父出诊,亲眼目睹一位濒死的产妇在银针救治下转危为安。晨曦中,银针反射出的微光,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他毕生追求医学的启蒙之光。

1948年,李文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医科大学。然而,命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转了个弯。在战地医院,李文瑞曾连续三天三夜为伤员手术,但当听到一位被截肢的年轻战士在病床上痛哭时,他突然陷入沉思:“救肢体易,救脏腑难。如果能有更温和的方式治疗,不让患者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那该多好?”这一念头,在他心中埋下了转向中医的种子。

1958年,已是外科主治医师的李文瑞,做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放弃优渥待遇,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面对同事们“从山顶跳回山脚”的质疑,他毫不动摇。为了钻研经典,李文瑞将办公室改造成简陋的“古籍图书馆”,抄录整理了上万张读书卡片,还亲自翻译了日本汉方医学名著《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在一次课堂上,当教授讲解“消渴病机在肾”的理论时,李文瑞却大胆举手反驳:“《素问》有言脾瘅为消渴之源,为何我们忽视脾胃的重要性?”这番质疑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却成为他后来独创“酸苦抑甘”理论体系的思想起点。

1980年代,李文瑞在临床查房中敏锐地发现,糖尿病患者大多舌苔厚腻、腹部胀满,这与传统单一的肾虚理论无法完全解释。他开始尝试将日本的腹诊技术与中医辨证思维结合,创立了独特的“宏观辨病-微观辨证”体系。一次,李文瑞接诊了一位重症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已达3+,西医建议立即透析。但他以黄芪60克配伍黄连15克开方,短短三周后,患者尿蛋白降至±,震惊了整个医院,也为他日后糖尿病研究打开了新的方向。

随后,李文瑞经过大量临床总结,提出了著名的“酸苦抑甘”治疗糖尿病新法。他从《伤寒论》乌梅丸中汲取灵感,指出酸味药物如乌梅、五味子可抑制糖分吸收,宛如“关闭水闸”;苦味药物如黄连、黄柏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起到“疏通河道”的作用;而适量的甘味药物如黄芪、山药则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如同“加固堤坝”。这一理论体系建立后,李文瑞带领团队进行大规模临床验证,2型糖尿病有效率提升至89%,相关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1995年,李文瑞在北京创建了“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治中心”。在这里,他首次打破中西医学的隔阂,尝试用现代技术解析中药机理。李文瑞将自创的中药复方“参地降糖颗粒”送入质谱仪检测,惊喜地发现其中的黄芪甲苷与黄连碱能够形成“分子钳结构”,不仅能稳定血糖,还能保护肾脏。这项研究成果被刊登在国际期刊上,“参地降糖颗粒”也成为首个进入美国FDA II期临床试验的中药复方制剂,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一次重大突破。

李文瑞在国际医学界的声誉也与日俱增。1987年,他受邀赴东京演示“腹诊辨糖”技术,仅凭手指在患者脐周轻按,便准确判断出胰岛素抵抗程度,令在场专家震惊。日本汉方医学会长感叹道:“这双手,比B超更敏锐!”随后,李文瑞编译了80万字的《日本汉方腹诊选编》,被东京大学列为教材,日本还专门成立了“李文瑞基金会”,以支持中西医学交融的研究。

最传奇的病例发生在2003年。美籍华人工程师John,空腹血糖高达22 mmol/L,长年依赖胰岛素泵治疗却疗效欠佳。李文瑞在诊脉、腹诊后,调整了“酸苦抑甘”基本方,加入莪术以活血化瘀,整体调理气血。短短三个月,John的血糖降至正常水平,成功停用胰岛素。他举着血糖仪激动地说:“中国草药,比精密仪器更懂身体的密码!”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李文瑞不仅关注糖尿病的治疗,还致力于疾病的早期预警。2010年,在全球糖尿病峰会上,他提出了“糖尿病中医证型图谱”的概念。通过将舌象、脉象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数值一一对应建模,首次实现了中医诊断的可量化。当投影屏上亮出“气虚夹湿型≈HbA1c 7.2%-8.5%”的图示时,全场起立鼓掌。这一创举,不仅为中医糖尿病治疗提供了直观依据,也为中西医融合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一生沉潜,李文瑞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医糖尿病事业。从翻译汉方古籍,到提出原创理论,从临床治疗到国际传播,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诠释了“文以载道,瑞泽苍生”的初心。

而在数十年的临床探索中,李文瑞也逐渐认识到:糖尿病并不是“控住血糖”这么简单。它背后藏着脾胃失调、气机阻滞、津液亏耗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全身性失衡问题。“降血糖”只是表面功夫,“调理整体机能、恢复内环境平衡”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李文瑞常说,中医治糖尿病,看的不只是血糖数值,更重在观察气血是否充盈,脾胃运化是否健旺,阴阳是否协调。

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有听众提问:“李教授,您治糖尿病经验丰富,能不能分享一些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尤其是我们这些血糖偏高但又不想长期吃药的人,有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

面对这个问题,李文瑞没有保留,坦然作答:“很多人以为,控糖就是少吃甜食、合理膳食、坚持锻炼。这当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我经常告诉患者,除了饮食控制和运动,还有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对血糖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能把这三件事坚持下来,不仅血糖能稳住,脾胃气机也会慢慢调顺,体质自然改善。只要持之以恒,身体一定会给出回报……”

所谓控制血糖,不只是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李文瑞所说的三件“小事”,分别是:情绪管理、规律作息、良好睡眠。这三点看似不起眼,却在血糖稳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一,情绪管理对血糖的影响极大。人体在情绪激动、焦虑、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上升,这些激素会促进血糖释放,导致血糖突然升高。长期情绪波动,容易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加剧血糖控制困难。因此,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平稳,学会合理释放压力,是稳定血糖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适度运动、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舒缓情绪。当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用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既保护了心态,也守护了血糖。

第二,规律作息对于血糖稳定至关重要。人体的代谢活动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所谓“作息紊乱,代谢失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熬夜、晚睡晚起,会打乱内分泌系统,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容易波动。研究发现,每天按时起床、按时进餐、按时休息的人群,胰岛素敏感性更高,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更小。因此,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是保护血糖稳定的重要基础。建议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尽量不要大幅度打乱生物钟。同时,按时三餐,避免无节制地加餐或夜宵,让身体维持稳定的代谢节奏。

第三,良好的睡眠质量同样是控糖不可忽视的一环。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会引起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失衡,尤其是升高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慢性睡眠不足的人,往往晨起血糖较高,长此以往容易发展为糖尿病。优质睡眠不仅能修复细胞、平衡荷尔蒙,还能改善第二天的胰岛素敏感性。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建议每天保持7到8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睡前大量进食、饮酒或使用电子设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果存在明显的打鼾、夜间频繁醒来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是否有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及早干预。

除了坚持这三件“小事”,李文瑞还强调,控糖之路上要有耐心和恒心。血糖的稳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点滴细节的累积。哪怕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变化,也不要轻易放弃。每一次情绪管理、每一次按时作息、每一个优质的夜晚,都是在为身体积攒健康的资本。就像打井一样,起初看似无甚成效,但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不懈,终将涌出甘泉。

科学控糖的道路上,真正决定成效的,从来不是某一时的努力,而是细水长流般的生活方式改变。只有把控糖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养成健康的习惯,血糖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体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善。这样,既能减少药物依赖,又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让身体重拾健康与活力。

资料来源:

[1]李怡,李秋贵.国医大师李文瑞学术经验集萃[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11.681.

[2]黄飞,闫小光,李秋贵,等.李文瑞教授治疗糖尿病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2015,36(02):208-210.

[3]黄飞,李怡,李秋贵,等.李文瑞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证经验[C]//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临床与基础.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瑞东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制中心;,2010:501-503.

(《国医大师李文瑞:真正稳血糖的,不是吃药、戒糖,而是做好这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