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力荐佳片:少年求爱失败、杀害女同学,原因到底为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5 03:30 3

摘要:虽然只有短短四集,但它的主题之深刻、聚焦话题之新颖、人物情感之浓烈,综合下来非常打动人心。

早上中午晚上好~好久不更新,大家别来无恙!

今天推荐一部我最近看完的英剧——《混沌少年时》;

虽然只有短短四集,但它的主题之深刻、聚焦话题之新颖、人物情感之浓烈,综合下来非常打动人心。

这部新剧热播后,甚至连英国首相都大加赞赏,并且要求它全网免费,建议英国的未成年都去观看学习。

《混沌少年时》不同于以往的犯罪题材,它并没有一味地抨击罪犯,但也没有过度夸大那个罪犯的变态、或者同情这个年幼的少年犯——

相反,本剧以一种冷峻、真实又不失温和的视角,慢慢展开整个故事。

而且最终,还给人一种温情的希望,并没有过度悲观。

《混沌少年时》的拍摄方式也很有新意:

并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或转场,反而用了大量连续的长镜头,没有放过任何细节;

比如警察进学校的这一段,非常有写实的生活气息——

老师把两个警察带进班里,先呵斥闹哄哄的学生、然后介绍官职较大的男警长;

男警刚想说话,老师突然又有点惊慌地道歉、打断了话头,因为她刚刚忘了介绍女警的名字,于是立刻补充。

女警察急于了解案情、催促大家继续,男警继续说话、对学生们说学校里发生了杀人案;

有个大胆的学生突然插话猜凶手,有几个同学被他的话逗笑,教室里的气氛变得不再正经。

接下来,学生们表面上听着,内心却只觉得好玩儿。

这一段长镜头并没有任何剪辑和特写,却完整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细微的反应,通过语言、动作、甚至呼吸,一点一点烘托出了那种焦躁感——

此时,屏幕外观众的心情肯定也和警察一样恼火;

因为你说的话总是被打断,学生还不认真听。青少年的躁动和无知显而易见。

还有最后一集:

本剧的少年犯被逮捕之后,他的家人身为凶犯家属,不但要承受愧疚感和失去儿子的痛苦,还要被邻居歧视,但他们仍尽量走出阴影、维持生活下去的动力。

这场一家人一起开车出门看电影的戏,也全程没有一点剪辑——

人物的每一次强颜欢笑、尴尬的停顿、发自内心的怀抱希望,都很有真实感,令人沉浸其中。

接下来,我简述一下全部剧情:

故事一开始,一群警察闯入尚在沉睡的一家人的住宅,逮捕了一个13岁的男孩杰米;

杰米的父母、姐姐都不相信他会是警察口中的杀人犯,都迫切地想知道案件真相。

警察立即审问这个孩子、并且想弄清楚他杀人的原因。

案件就从这里开始调查,直到事件经过浮出水面:

杰米所在的学校风气不好,一个叫凯蒂的女孩为了吸引男神、把自己的裸照发给了对方,却没想到那男生反手就把照片传遍全校;

可想而知,凯蒂遭受了很多的言语骚扰和霸凌。

而此时,一向在学校不受欢迎、长相普通、性格孤僻的杰米动了小心思——

他想趁着凯蒂遭受心理创伤时、给予她关怀和陪伴,由此和她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

以前他配不上漂亮的凯蒂,现在凯蒂名声扫地,他觉得自己有机会了。

但他没想到,凯蒂不但不领情,还百般嫌弃他、对他出言讥讽,说他是“没人要的diao丝”。

杰米因此自尊心受挫,在狐朋狗友的怂恿下,拿刀捅死了凯蒂。

他很聪明,在回家的路上把刀和沾血的衣服藏了起来,但因为球鞋太贵、他没舍得扔,也因此有了杀人证物。

本剧一共四集,每集都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进行,分别是警察、学生、儿童心理专家、凶手的家人;

人物很多,也很符合现实,包括校园暴力的加害者、受害者、旁观者和从众者。

每个人对此事件的感受也不同,例如——

如果,我们是在新闻上听到某某地区一个陌生孩子一时冲动杀了人,大部分人都会批判他、批判他的父母,但自己内心不会有太强烈的感觉;

但如果我们是事件的亲历者,比如我们是受害者的亲人朋友、甚至罪犯的家人,那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案件当事人是我们爱的人,这件事不但会毁灭我们的生活、甚至会给我们余生留下阴影。

少年杀人犯杰米并不像其他犯罪片里的凶手一样,有一个多么惨痛的过去、或差劲的原生家庭;

相反,他的父母都很不错、已经在努力地对他好,只是局限于出身和眼界,在教育方式上也有做的不好的时候。

(比如,杰米的父亲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家长更是三天两头暴打他;

因此他发誓,自己以后绝不会成为那样的父亲。

他的确做到了。成家之后,他虽然脾气爆,但从没有打过杰米。)

贫寒混乱家庭出来的孩子不一定邪恶、和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不一定不犯错——

这是因为,未成年的内心敏感没主见,会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社会风气、校园环境、老师和朋友的言行等等;

万一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总会被一些看似很小的事影响,做出悔恨终生的恶行。

就比如凯蒂和杰米,其实都是校园不良风气的受害者:

凯蒂天真地以为爱情就是性关系、也低估了人性之恶,把自己的私密照片交给了暗恋的男生,却遭到背叛;

而杰米也在青春期荷尔蒙的驱使下,对凯蒂动了小心思,但凯蒂并不领情、还反过来侮辱他。

(也有可能是她发现了他暗藏的小心思,觉得杰米只是垂涎自己的身体。)

而自尊心受挫的杰米,控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和暴虐,竟然杀死了凯蒂。

需要说明的是,凯蒂之所以对杰米求爱的反应这么大,是因为他们的学校盛行一种“恋爱法则”——

也就是“百分之八十的女性只会被百分之二十的极少数男性吸引”,而剩下的大部分普通男性则因为缺乏魅力、没人要,也就成了所谓的“男diao丝”;

在凯蒂和杰米的学校里,无论男生女生都信奉这个法则,“diao丝”也就成了侮辱人的词语。

在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年纪,孩子们刚刚有了性别意识、也都渴望得到关注——

因此,所有男生都害怕沦为别人口中的“孤独终老的diao丝”,因为这会使他们遭受轻视和谩骂、在校园里过得很煎熬。

当然,我们身为成年人,见这些孩子们一窝蜂地信奉这些恋爱法则,会觉得很可笑;

但回想我们自己的少年时代,往往也是充斥着迷茫的,尤其是没有长辈引导的时候,更容易误入歧途。

而不出众的杰米就属于“diao丝阵营”的男生,所以凯蒂才会很嫌弃他、觉得跟他交往很丢脸。

按道理讲,在杰米被激怒之前,他表现得还不错、关心安慰了她,至少表面上的人品比凯蒂的男神要强一些;

但凯蒂被“恋爱法则”洗脑、觉得杰米完全配不上自己,她宁愿追求那些空有其表的渣男,也不愿意接受杰米。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凯蒂被伤害后产生了应激心理,对男生彻底失望。

无论是哪种可能,都证明校园风气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容易因为一个念头毁掉自己。

最后,杰米被定罪之后、和女心理专家分别的那一刻,还在声嘶力竭地问她喜不喜欢自己——

足以见得,一份的认可对尚且年幼的他来说多么重要。

如果当时他能好好想想,或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开导他的心事,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

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偶尔回想起学生时代,也会暗自庆幸——

不懂事的时候,幸好没有一时偷懒放下学业、恍惚度日;

幸好没有因为孤独没朋友、和小混混们鬼混;

幸好没有随大流,对某些相貌丑陋或身有残疾的同学产生偏见、霸凌他人。

或许是因为父母的告诫、老师的督促、自己内心的坚持,才没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做出让未来的自己厌恶的事;

如果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交际圈再恶劣一些,不见得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时候,善良、勇敢、有主见并不见得是多容易形成的习惯,人心很脆弱,我们自己或许也只是浑浑噩噩的幸存者。

比如,我曾刷到过一个新闻:

一个脑瘫男孩在广场上歪歪扭扭的练习爬楼梯,怪异的姿势引得几个围观的小孩发笑;

眼看着这个脑瘫儿即将成为孩子们取乐的对象,一个妈妈忽然出声“可以给他加油吗?”

得到这个信号后,孩子们一个个被带动着为脑瘫儿加油——

虽然他们依然在笑,但明显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恶意嘲笑了,脑瘫儿也在鼓励声中坚持走完了楼梯。

这个例子也能看出,无知的孩子是很需要引导的。

本剧中,也很细心的拿出了杰米的“对照组”——

比如,正义负责的男警小时候性格也很冲动,为了让自己脸上有个帅气的疤痕、竟然主动把自己撞伤;

直到后来,他帅气的长相获得女生的青睐,获得瞩目的他才不再那么极端。

但男警的儿子亚当就没那么幸运了,亚当长相丑陋、被很多同学欺负,逐渐有了逃学的习惯;

幸好杰米的案件提醒了男警,平日繁忙的他给了儿子更多关怀,这才挽救了儿子一次。

而本剧的女警也很感谢童年时期一位老师的教导,助她成为一个勇敢善良、事业有成的女性。

这也是本片的亮点——

它并没有为了制造话题度而写出一个多么变态的少年凶手,反而能让我们从中看到自己;

令人感到脊背发凉的同时、更有警示意义。

本剧“一镜到底”的特色拍摄方式也很考验导演功力和演员实力,饰演杰米的小演员也奉献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演技,值得一看~

好了,感谢观看ʕ ᵔᴥᵔ ʔ,喜欢的话跪求支持!有任何建议和推荐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来,下期再见~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