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Seek都告诫我们人工智能关于经络答复存在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5:50 2

摘要:我问Deep Seek这样一个问题:“经络实质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基本都没有经过符合科学规范的验证鉴定。包括人工智能在内,常常引用这些所谓科研成果证明经络存在。你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我问Deep Seek这样一个问题:“经络实质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基本都没有经过符合科学规范的验证鉴定。包括人工智能在内,常常引用这些所谓科研成果证明经络存在。你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先看看它正式回答我问题前的思考内容,其中包括有:

“因为 AI 在处理大数据时,可能会引用大量文献,但缺乏判断研究质量的能力。 研究者可能有意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献,而忽略科学验证的重要性。”

“如果 AI 基于有缺陷的数据进行学习,输出的结论也可能有问题,影响相关应用的可信度。”

“有些研究者可能为了获得资助或支持,倾向于发表阳性结果,而忽略严谨的验证步骤。这会导致文献中存在大量低质量的研究,进而被其他领域误用。”

前面这些人工智能的告诫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任何有基本科研道德的正经人都必须明白这些,而不该利用人工桌面的缺欠误导社会大众。

下面请看Deep Seek的正式回答:

“对当前经络研究中存在未经验证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引用的现象,需要从科学方法论、学术伦理、文化认知以及技术应用等角度进行多维分析。以下为具体评价:

一、科学方法论层面的问题

1. **验证机制的缺失**

现代科学的核心在于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而多数经络研究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双盲实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或神经生物学层面的解剖学验证。例如,部分研究通过红外热成像或电信号检测声称发现"经络通道",但这些结果往往无法在独立实验室复现,或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实验设计偏差等干扰因素。

2. **替代性指标的主观性**

部分研究采用中医特有的"得气感"等主观体验作为判断标准,此类指标难以量化且受文化认知影响较大。如2020年《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期刊的综述指出,全球67%的针灸研究在对照组设置上存在方法论缺陷,导致结论可信度存疑。

二、学术伦理与传播风险

1. **文献引用链的"劣币效应"**

在学术领域存在"循环引用"现象——早期低质量研究被后续论文引用后,逐渐形成虚假的"学术共识"。例如,某篇通过fMRI发现"经络特异性激活"的论文(被引超800次),其原始数据从未公开,且实验设计未排除针刺的非特异性神经反应。

2. **人工智能的"垃圾进-垃圾出"困境**

当AI系统基于未经验证的数据训练时,可能放大错误认知。如某中医AI诊断平台将《黄帝内经》的古典描述直接与现代解剖学对应,生成"三维经络模型",这种算法本质上是对文本关联性的数学拟合,而非生物学实体的验证。

三、文化认知与科学认知的冲突

1. **传统医学的范式差异**

中医经络本质上是功能模型而非解剖实体,如同古希腊"四体液学说",其价值在于指导临床实践而非物质对应。强行用还原论科学验证整体论体系,可能陷入"范畴错误"。日本学者栗山茂久在《身体的语言》中指出,中西医对身体的认知属于不同"认识论宇宙",直接等同易导致误解。

2. **公众科学素养的挑战**

科普传播中常将初步研究结论绝对化。2021年中国科协调查显示,72%的公众认为"现代科技已完全证实经络存在",这种认知源于媒体对复杂科学过程的过度简化。

四、建设性解决路径

1. **建立中医证据分级体系**

参考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标准,对经络研究进行分级:

- Level 1A:多中心RCT的Meta分析

- Level 2B:单中心队列研究

- Level 5:专家观点/古籍记载

当前多数研究集中在Level 3-4(观察性研究/病例报告),需明确标注证据强度。

2. **发展新型验证范式**

- 采用高密度表面肌电(HD-sEMG)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毫米级精度追踪皮下组织传导

- 通过光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激活特定神经通路,观察是否产生经络理论预测的效应

- 构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经络-神经-免疫"多组学关联模型

3. **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

在AI训练中引入"循证过滤器":

- 文献纳入阶段强制要求提供实验原始数据、伦理审查编号

- 算法中嵌入"证据等级权重系数",降低低质量研究的决策影响力

- 输出结论时自动标注理论假设与实证证据的对应关系

五、历史经验与未来方向

回顾19世纪"神经能量说"与"体液论"的争论,科学共同体最终通过电生理学实验确立了神经传导的唯物主义基础。对于经络研究,或需超越"存在与否"的二元争论,转而探索:

- 经络现象是否某种未被认识的生物信息传递机制(如间质液压力波传导)

- 传统诊疗经验中哪些可转化为现代医学语言(如将"穴位敏化"对应神经可塑性变化)

- 如何构建兼容两种医学体系的新理论框架(如"系统医学"模型)

当前的关键是避免将文化传承需求与科学实证要求混为一谈,在尊重传统医学实践价值的同时,以更严谨的态度推进研究,如此方能在科学认知与文化认同间取得平衡。”

最后,建议大众在看人工智能答复“经络实质”学术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它告诫我们说话,人工智能存在“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要有能力进行区分辨别才好。

来源:张洪林医学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