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正:《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探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7:05 3

摘要:2024年冬,在诸多师友的支持下,《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史》《宋代道教文学史》终于申请到了CIP,可以下厂印刷了。这意味着除了尚在专题报批的《南传佛教文学史》《藏族佛教文学史》《蒙古族佛教文学史》《现代基督教文学史》《当代基督教文学史》《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外,

2024年冬,在诸多师友的支持下,《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史》《宋代道教文学史》终于申请到了CIP,可以下厂印刷了。这意味着除了尚在专题报批的《南传佛教文学史》《藏族佛教文学史》《蒙古族佛教文学史》《现代基督教文学史》《当代基督教文学史》《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外,12卷25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主体部分可以顺利出版了。

《宋代道教文学史》,罗争鸣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版。

这个项目自2007年开始策划至今,已经历时18年了。课题组不弃不离地支持这个项目的运作,在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和教学方面进行了艰难地探索,课题的确立与推进、课题组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设想都值得回忆与总结。

一、《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的确立与推进

打开文件夹,打开资料箱,伙伴们十几年来为这个课题忙碌的身影历历在目,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课题的准备。

2007年9月,我来到珞珈山,正式到岗工作。离开哈尔滨时,我向时任北方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的宋玉成兄辞行,商定由该社出版一套《中国宗教文学史》。

2009年宋兄升任社长,翌年便签订了包括支付作者稿费等条款在内的出版合同。

当时,我刚满40岁,宋兄的魄力给了我胆量和信心,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了课题的准备工作。我在增补研究索引、编辑经典论文、编译海外论著、撰写研究综述、编撰宗教文学文献目录的同时,开始联络海内外学者,筹办会议,寻找撰稿人。

2008年11月,我承办完“武当文化论坛”便开始策划成立研究机构,2009年5月28日,在沈壮海教授、谭玉敏教授的支持下,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我们在9月11日向学院提交了《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发展规划》,其中便有6卷本《中国方外文学史》《中国方外文学丛刊》《宗教诗学资料汇编》《海外中国宗教研究译丛》《中国学术档案》宗教系列等编撰计划。

2009年夏天,我到五祖寺、四祖寺体验宗教生活,向净慧长老请教如何编撰宗教文学史,请长老介绍现当代佛教文学创作情况。

《宗教实践与中国宗教文学论文集》

2008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进行版面改革,在叶娟丽、何坤翁的支持下,《武汉大学学报》从2009年第3期起开设“中国宗教文学研究”专栏,我们甚至还在2010年11月提出了由学报和研究中心创办“珞珈宗教网站”的设想。

2011年3月31日,我们以研究中心的名义申请主办《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集刊》,获批3万经费后,我们于4月29日撰写了集刊的选题策划,并开始邀约海内外学者撰稿。

有了出版社、学校和学报的支持,《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的筹备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到2012年举行课题组会议时,会议手册所写“会议宗旨”中有如下一段话:“经过五年来的酝酿,课题组就编撰理念、编撰体例达成了基本共识,并在全面普查文献的基础了撰写了系列论文,个别子课题已经近乎完稿。”[1]

团队的组建。

2007年来到珞珈山后,我便发现院里有一批青年老师从事宗教文学、宗教文论、宗教语言、宗教文献研究,因此联络大家一起成立了研究中心。

《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研讨会论文集》

编撰《中国宗教文学史》的计划也得到了高文强、李松、荣光启、余来明、鲁小俊的支持,校内课题组得以迅速组建。由于我的研究生、博士后导师刘敬圻、张锦池、陈文新、罗世平教授均不从事宗教文学研究,校外研究宗教文学的中青年学者我基本不认识,我只能从中国知网的论文作者中搜寻子课题负责人。

通过论文集编选、刊物专栏约稿,慢慢和一批学者建立了密切联系,到2010—2011年,校外课题组成员也大致确定下来了,2011年暑假我将选题策划发给校外课题组成员时,他们迅速提交了各子课题的纲要,到2012年1月竞标教育部重大项目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已经全部确定下来了——他们是李小荣、刘湘兰、赵益、张勇、张培锋、吴真、罗争鸣、龚贤、李舜臣、郑筱筠、额尔敦白音、索南才让、马梅萍、吐尔逊·库尔班、宋莉华。

大家对课题的运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有的成员最后退出了课题组,我们又通过网络联系,并在课题组内协调,请祁伟、贾国宝、王彦明、张振谦、树林、曾小明、刘丽霞担任子课题负责人,钟志辉加盟武大后我请他一起主编《清代道教文学史》。这些作者长期从事子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乃一时之选。

《蒙古族佛教文学史》所涉大部分资料是用藏文撰写的,从事这个课题的研究需要具备藏文、蒙古文、中文、佛教、文学的素养,额尔敦白音及其学生乃是唯一能够从事这项研究的团队。

由于课题组成员的异动,有5部书稿只好采用主编制,课题组成员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或撰稿,或推荐人选,王彦明甚至成了课题组的救火队员。

蒋艳萍、秦国帅、王萌筱、郭健等学者,则是我在学术会议上认识的,由此得以邀请他们担任相关章节的撰写。

《百年中国佛道文学研究史论》,吴光正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月版。

项目的申报。

2010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将9卷18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列入该社重大出版工程,开启了课题组出版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工作。

我于2010年完成了《中国宗教文学史》选题策划(论证)。该策划包括选题的社会效应、框架设计、文学史观、主要特色、作者队伍、前期准备、完成步骤和特别提醒七个部分,对选题作了全面论述,并拟定于2013年12月出版《中国宗教文学史》。

选题策划发给课题组后,大家就编撰理念等进行了讨论,并于2011年暑假完成了各册的章节设计。

根据大家的反馈,我又先后发出了第2号、第3号工作文件。前者包括5篇研究综述和一篇李舜臣撰写的样稿,后者是选题策划的补充说明,包括宗教文学定义、横向设计、文笔并举、篇章设计、进度、联络、注释七部分。

《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刘湘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版。

2011年7月10日,我致信宋玉成社长,汇报课题组组建和选题策划的情况,希望先行撰写、出版《中国宗教文学史导论》,希望出版社申报省和国家出版基金,并将出版时间推迟至2014年。

2011年9月16日,出版社将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书发给我,要求9月25日反馈给出版社,我于是向课题组发出了第4号文件。

课题组迅速完成了申报书的填写,还请陈文新教授撰写了专家推荐意见书,可惜,这次申报铩羽而归。直到2017年,出版社才以课题组提供的百分之七十的稿件申请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经费222万元。

2011年5月13日,我撰写了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简介,发布到文学院的网站,正式对外宣布我们编撰9卷18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约1000万字)的计划。同一天,我向文学院、社科院主管领导提出编撰9卷18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一重大项目的申请,希望学校能够给予经费支持。

2011年10月11日,我们以《中国宗教文学史》为题填报了《教育部2012年重大攻关项目候选题目申报表》,获得了学校的支持。

2011年11月1日,我们填报了《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标志性成果培育选题申报表》,项目名称已经改为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除了道教文学史、佛教文学史外还包括基督教文学史,除了汉族宗教文学史外,还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学史,即南传佛教文学史、藏族佛教文学史、蒙古族佛教文学史。

尽管没有获批经费,但给相关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在申请中强调,《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整合了国内985、211高校中国宗教文学研究领域40岁左右的学术骨干进行团队攻关,该团队成员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期成果丰硕,年富力强。

《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赵益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版。

2012年元旦,我发出了第5号、第6号工作文件,内含课题组撰写的两组笔谈和3篇综述。

不久,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公布,其中有《中国佛教文学通史》,这对于课题组来说,是一个颇为尴尬的消息。能够撰写佛教文学史的学者就那么一些人,为了不让课题组成员被挖走,我们不得不去竞标;如果去竞标,道教文学史、基督教文学史课题组成员又该如何安置?弄不好,千辛万苦组建起来的队伍就会散掉。

课题组集思广益,先后发出了第7—12号文件来处理这些问题。课题组决定,以《中国佛教文学通史》为题申报,以《中国宗教文学史》为题进行现场答辩,竞标的目的是“低调陪跑、博弈前进”,“统一认识、推进写作”。

为了呈现我们的前期准备,除了提交申报书外,我们还打印了《〈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工作文件汇编》《中国宗教文学研究述评》《〈中国宗教文学史〉文献信息汇编》,准备在答辩时面呈评委。

《汉译佛典文学》,李小荣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可惜,我们连通讯评审都未过。不过,课题组以申报促建设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一次,我们加入了《伊斯兰教文学史》,并完成了各册的绪论,对整个宗教文学史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次,我们还提出了平台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的设想。

鉴于出版基金、教育部基金项目申报均铩羽而归,2015年我便退而求其次,准备以《中国宗教文学史》为题申报重点项目。

5月从台湾归来不久,社科院通知我竞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文学史》。原来社科院沈壮海教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我的题目作为重大项目报给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令人不安的是,重大项目至多只允许设置5到6个子课题,而我们有25个子课题!我们打电话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决定将25个子课题全部填上。整个暑假,课题组全力以赴,写出了长达201页的标书,最终感动了评审专家,《中国宗教文学史》最终得以立项。

论文的刊发。

自2009年起,课题组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学术交流》《贵州社会科学》《云南大学学报》持续刊发专栏论文,《长江学术》刊发了一批课题组邀约的境外论文,课题组个人也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刊发专题论文。

到2021年12月结项时,大家已经刊发了212篇论文,其中有25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中国文哲研究通讯》。

《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史》,祁伟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版。

刊发专栏论文时,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增强共识,我们有意识地邀请了境内外一些名家一起讨论宗教文学,我们也特意安排了学术史、学术理念和经典个案方面的论文。实践证明,这是颇为有效的平台建设,既推进了写作进度,也统一了编撰理念。

会议的举办。

2012年初撰写教育部重大项目申报书时,我们就意识到必须举办课题组编撰会议,以实际行动推动课题的进展。

2012年8月28日至9月1日,大家用整整3天的时间发表各自论文的同时对《中国宗教文学史写作纲要》进行了深入讨论,会上争论四起,气氛热烈!这次会议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全身心地投入了写作。此前就已经投入写作的李小荣教授,2013年2月就完成了《汉译佛典文学》的写作。

从这次会议开始,我们辗转武汉、黄梅、高雄、宜兴等地,到2024年3月24-25日举办“中国文学史书写研讨暨文学史著述发布会”、2024年10月26日举办“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论坛”时,课题组已经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举办了12次学术研讨会。

《隋唐五代道教文学》,张振谦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重印。

其中一些会议得到净慧长老及其弟子明基大和尚、崇谛大和尚,星云长老及其弟子妙凡法师、妙士法师,翁太明住持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得以在四祖寺、五祖寺、佛光山寺、大觉寺、高雄道德院观察、体验宗教生活。我们坚信,从宗教实践的角度观照宗教文学是一个颇为合适的学术理念。

我们邀请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在内的海内外研究机构的学术名家与会,课题组在拓展学术交流的同时获得了切实的学术指导;我们邀请了期刊界的一批朋友与会,请他们对参会论文进行点评,课题组得以领悟刊物的用稿要求,提升了写作水平。透过会议,我们也形成了一批阶段性成果,推进了写作进度。

稿件的审读与修订。

2017年7月19日,课题组填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期检查评估表》,盘点撰写进程时,发现大家已经撰写了582万字,《汉译佛典文学》《宋代佛教文学史》《辽金元佛教文学史》《先秦两汉宗教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道教文学史》已经完稿,《明代佛教文学史》、《现当代佛教文学史》《藏传佛教文学史》《金元道教文学史》《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索引》《中国道教文学、基督教文学研究索引》基本完稿。

9月30日,收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通知书》,课题组决定举办审稿会,目的是催促大家尽快定稿,听取专家意见,进入稿件修订环节。

2018年1月10-11日,审稿会如期举行。廖可斌、李浩、尚永亮、胡晓明、查洪德、陈顺智、张广保、陈伟强、陈引驰、吴根友、孙之梅、於可训、张泽洪、陈文新、王敏、丁克家、白贵等专家以及张剑、马昕等编审对25册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宋代佛教文学史》,张培锋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版。

会议结束后,课题组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开始了稿件增补和修订工作。为了统一格式,课题组还提供了格式模版。

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我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对所有稿件进行了初审,在逐字逐句通读稿件的基础上对书稿进行了校改,并就理念、篇章、文字、规范撰写了每部书稿的修改意见。

大约在2018年8月,我开始对收到的修改稿进行终审。这一次,我还是逐字逐句通读了稿件,作了校对工作,并就文字表述、引文核校、注释规范提出意见,请作者校改。作者校改后,我便陆续将校改稿传给了出版社。

项目的结项与出版。

2019年9月,我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审完最后一批稿件,准备于年底返回武汉开展结项工作。新冠疫情打断了这一安排,大家在惶恐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2021年12月4日,“中国文学史编撰研讨会暨《中国宗教文学史》结项鉴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期举行。鉴定专家陈洪、蒋述卓、左东岭、张毅、普慧、谭帆、李浩、杜桂萍、陈引驰、查洪德对项目作了充分的肯定,给了结项“优秀”的评价。

《辽金元佛教文学史》,李舜臣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版。

2022年3月12日,《中国宗教文学史》项目获批结项“优秀”。结项后,鉴于还有几部书稿需要作增补校订,我们打算等书稿全部修订完后统一出版。没想到新冠疫情在2022年下半年再度肆虐,严重干扰了稿件的修改和出版。

本来,出版社安排了一位编辑曲丹丹专职负责这套书的出版,我于2018年9月27日将第一批终审修改稿发给了她,至2021年7月15日,已经交送了大部分稿件。她于2022年5月离职,并于10月向出版社交接了工作。

2020年十一期间,我返回哈尔滨,和出版社的领导方闻、林宏海和责编曲丹丹等人就出版事宜进行了深入沟通。

但是,出版环境又变了,宗教类书籍有了“重大选题报批”的规定,给这套书的出版增加了难度,出版工作进展缓慢。鉴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放弃出版整套书的计划,转而以单册出版,成熟一本出版一本。

2023年2月,疫情刚刚结束,出版社就安排编辑开始了这套书的出版编辑工作。

3月24日,我打电话给社长林宏海,期待他尽量将稿件印出来,2024年3月将举办成果发布会。林社告诉我,这套书拖得太久了,他已经是见证这套书的第三任社长了!在他的全力协调下,出版社调动全部编辑开始了这套书的编辑工作。

《金元道教文学史》,吴光正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版。

大约在5月份,作者就先后收到了清样,开始校订工作。我是从8月份开始对清样作最后的校订工作,直到2024年3月,将19册书的清样全部校订完毕。

出版社赶在新书发布会举办之前出版了13册书,并制作了6册样书(这6册书还没有申请到cip)。

会议结束之后,在众多师友的努力下,这6册书经过层层审批,终于在2024年申请到cip,《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主体部分终于出版了!

写到这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在这里,我要再次衷心感谢支持这套书运作、出版的学界、教界、政界、出版界、期刊界、学校、学院、教研室、研究中心的诸位领导、诸位师友!

在整个项目运作、出版过程中,作为首席专家,我感到最难做的事情就是催稿。每个课题组成员都有自己的科研、教学任务,都面临着各种考核,都肩挑着家庭的重担,这种大型项目的运作,其进度注定无法整齐划一。

从2007年策划这个项目开始,我和朋友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这个项目成为“烂尾楼”,直到2016年我邀请20余位汉学家参加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会议时,还有与会专家担心这个课题能否完成。

《明代道教文学史》,余来明、方宪、白金杰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感谢课题组诸君的努力,我们不弃不离地走完了这段路程。我们相约,定期举办会议,聚聚,聊聊。今生今世,我们不弃不离!

二、《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设想

课题组成员在从事《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的同时,不仅各自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而且还开展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并拟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教学水平。

课题组有21位学者先后开设了59门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相关课程。具体课程建设情况,可参见表一。

表一:《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的课程建设

姓名

单位

开设课程

课程数量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佛教文学专题研究;禅学与诗学研究;佛经原典导读;宗教文学专题研究;中印文学比较研究;敦煌佛教文献研究;中国佛教史专题研究(本硕博贯通)

7

赵 益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道教文献研究(硕士课程)

1

高文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宗教与文艺(本科课程);佛教文化(本科课程);宗教与艺术(硕士课程);

《坛经》与禅宗智慧(硕士课程);佛教经典与中国文论(博士课程)

5

包得义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佛教与中国文化(本科课程)

1

张振谦

暨南大学文学院

唐宋文学与宗教文化(本科课程);哲思与诗意:禅诗鉴赏与创作(本科课程);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本科课程)

3

祁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唐宋佛教与文学(硕士课程);唐宋佛教文学(硕士课程)

2

李熙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硕士课程)

1

罗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道教与文学专题(本科课程); 宗教与文学专题(硕士课程);宗教与文学专题(博士课程)

3

张培锋

南开大学文学院

佛学概论(本科课程);佛学概论(硕士课程);佛教典籍研读(博士课程)

3

吴光正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宗教文学专题(本科课程);古代文学与图像(本科课程);学术史研究(硕士课程);古代文学与文化专题研究(博士课程);古代文学与艺术专题研究(博士课程);中国古代文体专题研究(博士课程)

6

李舜臣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佛经导读(博士课程);中国佛教文学研究(博士课程);佛教文学文献学(博士课程)

3

王彦明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儒释道与中国文学(硕士课程)

1

蒋艳萍

广州大学文学院

道教文化与文学(本科课程)

1

郭健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宗教文献与古代文学(硕士课程)

1

孙宇男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佛教与中国文学(本科课程)

1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传教士汉文小说专题研究(硕士课程)

1

刘丽霞

济南大学文学院

传教士汉学研究(硕士课程)

1

荣光启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科课程);基督教与文化(本科课程)

2

额尔敦白音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

蒙古族历代文论研究(博士课程);印藏诗论及蒙古族诗学(博士课程);蒙古族佛教文学研究(博士课程);蒙古族历代文论(硕士课程);藏语及佛教文献(硕士课程);蒙古族佛教文学史(硕士课程);蒙藏文化关系(本科课程);蒙古族佛教文学(本科课程)

8

树林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

蒙古族藏文文学创作研究(博士课程);蒙古族历代文论(硕士课程);印藏诗学(硕士课程);蒙古族佛教文学(硕士课程);蒙古佛教史与佛教文献(硕士课程);蒙古族藏文文论与藏文文学研究(硕士课程)

6

马梅萍

兰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本科课程);多民族文学研究(硕士课程)

2

从上表可知,课题组成员开设的课程,其层级包括本科课程、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宗教文献、宗教文化、宗教文学、宗教诗学、宗教图像,17家开课单位涵盖了除东北地区的985、211高校和双非高校,应该可以揭示国内高校中国宗教文学史相关课程建设的基本风貌。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

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也获得了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认可。如罗争鸣的《中国道教与文学专题》曾获华东师范大学最受欢迎课程奖,其本人还被评为“本科生优秀指导老师”;吴光正、鲁小俊曾被武汉大学学生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李小荣领衔组建的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创新团队“传统宗教与中国文学研究创新团队”(2018-2023)结项优秀,目前正在主持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团队“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研究博导团队”;高文强主讲的“佛教文化”课程获得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

课题组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纷纷启动了中国宗教文学史相关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课题组成员编撰有如下教材:

《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张培锋)、《佛语禅心》(张培锋)、《心悟妙识:〈坛经〉导引》(高文强)、《中国道教与文学十五讲》(罗争鸣)、《西游记十二讲》(吴光正)。

这些教材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张培锋编写的《一本书学会佛教常识》作为“佛学概论”课的辅助教材,由中华书局出版 ,已重印 16 次,发行量已达 3 万多册。

课题组成员还编撰、编译了一批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如吴光正和课题组成员先后出版了《百年中国佛道文学研究史论》(专著)、《中国宗教文学研究述评》(主编)、《异质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纪“佛教与古代文学”论丛》(主编)、《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纪“道教与古代文学”论丛》(主编)、《中国佛教文学学术档案》(编撰)、《中国道教文学学术档案》(编撰)、《海外中国道教文学研究译文选》(主编)。

《异质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纪“佛教与古代文学”论丛》

此外,吴光正还主持了“中国宗教文学的文化观照”丛书的编译工作。这套书包括:管佩达(Beata Grant)《重游庐山——苏轼生命与写作中的佛学》、矶部彰《〈西游记〉资料研究》、砂山稔《赤壁与碧城:唐宋时期的文人与道教》、夏维明(Meir Shahar)《济颠——中国宗教与通俗文学》、《欧美学者论中国道教文学》、《欧美学者论中国佛教文学》、《国际视野下的〈西游记〉》等,即将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的不少著作,本身就是教学训练的产物,也将为教学训练提供资粮。

课题组有19位成员先后开展了中国宗教文学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博士后指导工作。具体的人才培养情况参见表二。

表二:《中国宗教文学史》课题组的人才培养

导师姓名

培养单位

硕士培养

博士培养

博士后指导

刘湘兰

中山大学文学院

1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37

20

赵益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1

高文强

武汉大学文学院

42

15

1

张振谦

暨南大学文学院

20

2

1

祁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15

李熙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2

罗争鸣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23

6

1

张培锋

南开大学文学院

16

14

吴光正

武汉大学文学院

15

6

1

李舜臣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0

13

3

余来明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1

王彦明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1

鲁小俊

武汉大学文学院

2

郭健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13

马梅萍

兰州大学文学院

10

荣光启

武汉大学文学院

30

1

额尔敦白音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

48

11

树林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

6

总计

14

310

90

8

从上表可知,来自14家培养单位的19位学者共培养出硕士生310位、博士生90位,共指导博士后8位。

其中,李小荣、高文强、张培锋、李舜臣、额尔敦白音的贡献最大。这批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包括佛教文学、道教文学、基督教文学、伊斯兰教文学,培养单位也涵盖了除东北地区的985、211高校以及双非高校。因此,这份人才培养统计表可以视为中国宗教文学史方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缩影。

《明清基督教文学史》,宋莉华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课题组成员的人才培养不仅涵盖方内与方外,而且具有国际化趋势。

宋莉华指导的多名博士生曾赴海外访学:洪淑倩、姬艳芳、丁大刚、谈剑明、丁芝慧分别赴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实践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访学或接受联合培养;罗争鸣的硕士生吴雨桐、张梦如先后赴东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荣光启的硕士生上官语思来自巴西,其硕士学位论文为《冰心的文学创作与基督教》,目前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张振谦已经毕业的硕士中有5名来自境外;高文强的博士生中有1位来自印度;李小荣培养的硕士生中有14位越南比丘和比丘尼,培养的博士生中有6位越南比丘和比丘尼。此外,李小荣还为海峡彼岸培养了1位比丘尼硕士、1位比丘尼博士。

课题组培养的这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已经成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的骨干力量,不少人已经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

从事科研者,近年来已经有不少人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如,“宗教中国化视域下明代方志仙释传记研究”(程瑜瑶)、“全真祖师的宗教叙事研究”(韩占刚)、“元代文人的全真教书写研究”(左丹丹)、“百城烟水:木陈道忞及其文学世界”(曹磊)、“文化视域下北宋士僧交往诗研究”(崔淼)、“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珍藏道经叙录与分类研究”(王卢笛)、“钱谦益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王彦明)、“四高僧与晚明佛教文学的建构”(王彦明)、“憨山德清《梦游集》整理与研究”(王彦明)、“聚云禅派与晚明清初巴蜀佛教文学文献研究”、(王廷法)、“江西寿昌禅派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王廷法)、“历代《金刚经》传播与接受研究”(卢翠琬)、“《大般涅槃经》文学研究”(吴章燕)、“元明清蒙古族传记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树林)、“蒙古族高僧藏文诗学体系研究”(元成)、“蒙藏格言诗比较研究”(海燕)、“理雅各汉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丁大刚)、“理雅各中国典籍翻译话语研究”(丁大刚)。

《明代佛教文学史》,李舜臣、王彦明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版。

这些课题涵盖了中国宗教文学的各个面相,必将推进我们对于中国宗教文学的认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已经获得了学术管理机构的奖励,如李旭获得了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曹磊获得了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还有一些研究生已经成长为学术机构的主管,如刘奎已经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有的已经在权威期刊刊发论文,如丁大刚在《外国语》杂志刊发《理雅各英译孟子“性善”之变》。

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也很优秀,如党晓龙进入福建省民宗厅工作,先后负责佛教和天主教的管理工作,参与中央统战部招标科研项目“新时代宗教界人才培养使用管理问题研究——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为例”,入选“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干部教育师资库”,已经成为该单位的骨干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批硕士毕业后进入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工作,他们所具有的宗教文化、宗教文学素养,必将在教学以及与家长的互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才成长、社会和谐作出重要贡献。

透过《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和教学,我们深切感受到,编撰一套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迫在眉睫。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索引》,吴光正编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中国宗教文学史》属于学术型的专题文学史,它为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学术基础和书写经验,课题组的“中国宗教文学史”教学更是为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来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许可,我们觉得可以先行编撰《中国佛教文学史》及其配套作品选《历代佛教文学作品选》、《中国道教文学史》及其配套作品选《历代道教文学作品选》。

这两套教材的教学对象为普通高校本科生、佛学院学生、道教学院学生以及佛教居士、道教信徒。它们拟采用纪传体论述中国佛教文学史、道教文学史上的名家名作、重要文学现象、重要宗教文学理论,揭示中华民族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求,建构中国自己的宗教诗学。它们的论述对象包括汉译佛经文学和道经文学、道教徒和佛教徒创作的文学、文人创作的宗教文学。

它们也将继续遵循《中国宗教文学史》的书写理念,从宗教实践的角度观照宗教文学、从教派史的角度观照宗教文学、从文体学的角度观照宗教文学,也就是说,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在遴选论述对象时要兼顾教派和文体,并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展开理论探讨。

作为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它在梳理中国宗教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将以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为重点,既要对中国宗教文学的诸多概念和现象作出准确的定义和判断,又要用优美的文笔解读作品,展示文学审美的优势,在准确传达宗教文学相关知识的同时,让读者获得心灵的舒展和美的享受。

因此,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书写不仅要求书写者是专门家,还要求书写者具有主编意识,有意愿有能力吸纳、整合各家各派的观点,并用优美的文笔呈现出来。

《中国道教文学、中国基督教文学研究索引》,吴光正编著,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版。

我们相信,以学术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为基础,吸纳海内外的前沿成果,这套教学型的《中国宗教文学史》教材一定能取得成功,为族群互动、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注释:

[1] 《〈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研讨会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禅修营会议手册》,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2012年8月27日。

来源:古代小说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