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如何定义乙肝
乙型肝炎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近百万人因HBV感染导致的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而离世。
乙型肝炎有哪些症状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均属于慢性乙型肝炎。
轻度乙型肝炎:这些病人有轻度的不适感,表现为疲乏、肝区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
重度乙型肝炎:此类患者的症状极为明显,表现为重度疲乏、精神萎靡、全身皮肤发黄等乙肝症状。
肠道菌群与肝脏的关系
肝脏和肠道是从同一胚胎层发展出来的,正是基于这层关系,两者会相互影响,这就是肠-肝轴原理。随着对“肠-肝轴”概念的深入认识和对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有研究证明,人类肠道的菌群会改变在诱导和促进肝脏疾病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慢性乙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有着密切相关。调理肠道菌群对乙肝的治疗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肠道菌群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清除过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例如,益生菌及其代谢物被发现能够增强IFN-γ+CD4+T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促进机体对HBV的清除。这一发现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潜在靶点。
肠道菌群对乙肝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乙肝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肠道微生态对肝脏健康的影响上。根据最新的研究,肠道微生物在肝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乙肝进行治疗或缓解:
1.益生菌疗法:通过补充特定的有益细菌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少有害菌对肝脏的损害。这种方法适用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轻度至中度肝损伤患者。
2.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微生物群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正常的肠道菌群平衡。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由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肝病。
3.肝脏保护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机制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肝病,包括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
4.抗炎药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这种方法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免疫介导的肝病。
5.肝脏移植:当其他治疗无效且病情危及生命时,肝脏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晚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
在接受任何肝病相关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以评估风险和获益。这些治疗方法显示了肠道菌群与乙肝之间密切的联系,并为乙肝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来源:中科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