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8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疏忽一秒钟,后悔一辈子。最近,国家疾控局发布了最新数据,艾滋病新增感染人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但真相是,只要一不小心,意外感染的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话告诉大家:在公众场合,记住“四不碰”,关键时刻保命!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只和不正当性行为有关。错!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艾滋病病毒(HIV)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传播:血液、性接触、母婴。而在公共场合,血液传播是意外感染的最大风险。
比如,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接触到污染血液的物品,都有可能被传染。虽然日常生活中通过共餐、握手、咳嗽、蚊虫叮咬不会感染,但只要血液接触到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危险就来了。
为了防止意外感染,记住这“四不碰”,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不碰:来历不明的锐器,地上捡到的针头、小刀片、碎玻璃,别碰!哪怕只是好奇想捡起来看看,也可能因为一个小划痕,给自己惹上大麻烦。
二不碰: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厕所、公园、商场里,如果看到有血迹的纸巾、绷带,坚决别接触。即使肉眼看不出伤口,病毒也能通过微小损伤进入体内。
三不碰:陌生人的伤口,有人受伤,需要帮助,第一反应是找工作人员或者拨打120。直接用手触碰他人的伤口,尤其是没戴手套的情况,风险极高。
四不碰:未经消毒的穿刺美容用品,耳洞枪、纹身针、美甲工具,如果不是一次性或者没有严格消毒处理,绝对不能使用。病毒在干燥血迹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
HIV病毒虽然在空气中很快失活,但在湿润的血液中,它可以存活数小时。尤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病毒活性更高。
如果皮肤有小伤口或者破损,哪怕肉眼看不见,只要接触到含病毒的血液,就有被感染的风险。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科学事实。
在健身房,别直接用他人用过的毛巾或器械。哪怕是朋友,也要用自己的。在公共厕所,看到马桶盖、洗手台有血迹,立刻换一个隔间或者通知工作人员处理,绝不能自己动手擦。
在地铁、公交上,如果有人受伤流血,保护好自己,戴好手套或者用塑料袋隔离再帮忙。做美容、打耳洞、拔罐、刮痧,一定要选择正规、持证的机构。不贪便宜,不图方便。
确实,HIV的传染性没有乙肝病毒强,比乙肝低几十倍。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一旦感染,目前医学尚无办法彻底清除病毒,只能靠终生服药控制。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规范治疗可以让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但停药就可能反弹,而且治疗费用高昂,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最好的保护,不是指望治疗,而是防患于未然。
第一时间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十五分钟,不要挤压伤口,也不要用碘酒直接涂抹。尽快到医院的感染科或急诊科就诊,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风险评估,决定是否需要启动暴露后预防(PEP)。
暴露后预防需要在72小时内开始,越早越好,坚持服药28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这是国家卫健委明确推荐的标准处置流程,绝不是自己在家随便处理就行的事情。
防艾不是某些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做到的常识。在公共场合,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家人和社会。小心不是多余,是成熟的表现。
记住“四不碰”,不是让你恐慌,而是教你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风险降到最低。
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握手、拥抱传播。正常社交没问题,恐艾没必要。但在有血液暴露风险的场合,必须提高警惕。
保持理性,懂得保护,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不要以为意外只发生在新闻里,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身上。记住一句话:生命不能重来,防护只需当下。
参考文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
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
来源:说一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