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榜样 | 全国三八红旗手何宏:择一事终一生 39载躬耕文博守初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7 09:09 2

摘要: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国妇联授予我省袁丽等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西安市儿童医院等12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西安美鑫物业服务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荣华数字康养中心物业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国妇联授予我省袁丽等18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西安市儿童医院等12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西安美鑫物业服务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荣华数字康养中心物业管理部等16个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她们敢为人先、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生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和干事创业的巾帼担当。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全国三八红旗手何宏,聆听她的精彩故事,感受她的巾帼风采——

在陕西的黄土之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这两处文化地标,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璀璨。

39年前,一位年轻的姑娘用青春叩响历史的门扉,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名讲解员干起,一路成长为社会教育部主任、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

39年间,她埋头耕耘,将那些被尘埃封缄的故事,向3000多批政要首脑、知名人士娓娓道来。她以巾帼之姿连接历史与当下,主持策划“秦陵移动课堂”“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寻·溯汉人足迹”等多个博物馆教育项目,屡获全球、全国最佳案例奖——她就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何宏。

陶片中寻找文明密码

1986年8月,何宏踏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彼时的文博行业尚是冷门,很多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博物馆讲解员更像是一份孤独的职业。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何宏越发觉得在博物馆这种历史文化的殿堂里工作,不断学习充电、提升知识储备非常重要。怎样诠释好陈列展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知识,如何解答好观众五花八门的问题,这都直接考验着一名讲解员的职业素质。面对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何宏感受到了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使命和责任。

在秦陵博物院的岁月里,她将青春熬成文化的蜜糖。从清晨展厅的第一声“您好”,到深夜埋头堆积的文献中;从解答观众“兵马俑是不是彩色的?”,到策划有特色的教育项目,她在平凡的日子中,定目标、定计划,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

2017年,由何宏主导的“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横跨太平洋,走进了美国中小学课堂。这一项目依托美国影响最大的史密森尼数字网络平台,按美国中小学艺术、历史、社会学科等多门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内容包括“多彩的秦俑”“秦朝货币秦半两”等。“当时也引起国内博物馆领域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开创了秦文化在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传播和使用,也是中美博物馆之间首次开展教育数字化合作的项目。”该项目从第一期启动后一直持续至今,2021年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10个优秀推荐案例。

2018年,何宏与同事们策划推出“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特色教育项目,围绕兵马俑的保护修复,从知识导入、动手体验到带走成果,让参与者明白、记住、回味秦陵文物的价值。这一项目获得了全省首届博物馆教育十佳案例。

此外,由她编著的《探秘兵马俑》也获评了“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主题优选童书”。“我觉得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开发中,一定要注意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兵马俑的修复是很多青少年经常会问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修复工作既专业又神秘。我们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既了解修复工作的过程和艰辛,又能理解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何宏如是说。

打造没有围墙的“教室”

秦风汉韵,本是一脉。2020年10月,何宏调任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这座以汉景帝陵墓为核心的遗址博物馆,承载着汉代文化的精魂。“汉语、汉字、汉服……‘汉’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她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博物馆怎样文教融合、协同育人?如何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助力中小学生教育?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何宏敏锐捕捉到机遇。“博物馆不该是学校的补充,而应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同年,汉阳陵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合作推出“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特色博物馆课程。课程由博物馆教育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授课,内容有蹴鞠、角抵、举重等汉代体育主题内容,通过讲述汉代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游戏规则、运动原理,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的前世和今生。课堂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以线上线下问答、讨论和PK赛等多种形式,将汉代体育运动和学校的体育课程进行整合,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据何宏介绍,为了让这一课程被更多孩子看到,他们通过5G直播,让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大李小学、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小学的数百名学生同步在线学习、参与互动,打破地理时空的界限,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了解历史文化的窗。

2023年,汉阳陵推出“博悟·典故——藏在文物中的成语故事”。结合汉阳陵出土的陶羊,何宏和同事们策划了“苏武牧羊”课程。苏武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节的名人,与汉阳陵出土的陶羊结合起来,对标语文课给孩子们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2024年我们推出‘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教育课程。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的西安、过去的长安。我们带领孩子们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人文景观、文物、动物知识等,和新疆和田地区博物馆合作,让生活在新疆和田的孩子们和西安的孩子们同步线上‘博悟·探秘’,沿着丝路去旅行,它又具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

教育温度渗透职业生涯

如今的何宏已成为陕西文博系统社教领域唯一在岗的三级研究馆员,并受聘担任西北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秦陵博物院和汉阳陵博物院倾注了我最多的情感。如果各用一件文物来诠释我的职业生涯,我选秦陵博物院的将军俑和汉阳陵的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因为将军俑的坚定守望和汉俑的灿烂笑容,带给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何宏用39年的时光证明:文化传承从不依赖恢宏的口号,而是源于无数个琐碎的日常。一位永不倦怠的“文化织女”,将历史的经纬、教育的温度、女性的柔光,编织成照亮时代的锦缎。

今天的文博领域,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在何宏看来,细腻的情感、敏锐的洞察力,使女性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中能更加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历史文化的情感价值。另外,女性在沟通和协调方面往往具有天然的优势,对细节的把控能力比较强,这在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中非常重要。

何宏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女性同样可以在事业中绽放光彩。愿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用才华和热情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来源:秦女子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