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里的双生时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06:37 2

摘要:午后的阳光像杯底未搅开的蜂蜜,在藤椅上流淌出黏稠的光痕。我擦拭书柜时碰落了那本硬壳相册,红漆封面的牡丹早已褪成浅粉,却在翻页时忽然抖落一张泛着银边的照片——穿白衬衫的少女并肩而立,身后照相馆的布景是手绘的西湖水,波纹里游动着1983年的阳光。

午后的阳光像杯底未搅开的蜂蜜,在藤椅上流淌出黏稠的光痕。我擦拭书柜时碰落了那本硬壳相册,红漆封面的牡丹早已褪成浅粉,却在翻页时忽然抖落一张泛着银边的照片——穿白衬衫的少女并肩而立,身后照相馆的布景是手绘的西湖水,波纹里游动着1983年的阳光。

记得那是高三的春日,教室吊扇在头顶织出催眠的白噪音。我趴在课桌上午睡,校服领口还沾着课间打羽毛球时蹭的粉笔灰,忽然听见木质课桌椅吱呀作响的动静。眼皮刚掀开条缝,就看见晶淑举着校牌在我眼前晃,不锈钢校牌链上还挂着她总也丢不了的草莓橡皮擦:"走啦走啦,照相馆的王师傅说下午光线最好。"

她永远这样风风火火。明明是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姑娘,性格却像从相反的模子里倒出来的。我总爱把数学公式抄在笔记本扉页,她却在课本涂鸦里给每只函数图像画上蝴蝶结;我习惯绕开操场角落的合欢树,她偏要在落英缤纷时蹲在那儿捡花瓣夹进字典。此刻她正拽着我的袖子往教室外跑,马尾辫在阳光下甩出利落的弧线,校服裙摆扬起时能看见脚踝上淡淡的晒痕——那是上个月运动会她替我参加800米留下的印记。

照相馆在老城区的骑楼底下,木门推开时会发出"吱呀"一声,像旧时光打了个慵懒的哈欠。王师傅的海鸥相机搁在三脚架上,镜头蒙着块蓝布,暗房里飘出显影液特有的化学气息。晶淑熟稔地掀开布景柜,翻出那幅画着三潭印月的画布:"上次看见隔壁班的张莉莉拍了这个背景,咱们也用这个好不好?"她说话时指尖划过画布上的水波纹,金粉簌簌落在她手腕上,像撒了把碎星星。

我们并排坐在吱嘎作响的木椅上,她忽然凑近替我理了理衣领。少女的体温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春日的暖意。我这才发现她今天特意换了新买的珍珠发卡,刘海被细心地别在耳后,露出线条柔和的鬓角。王师傅举着相机对焦时,她忽然悄悄在我手心里挠了一下,害我差点笑场,却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同时收起笑意,望向镜头的目光里盛着十七岁特有的清澈。

相纸在暗房里显影的时间,我们蹲在门槛上数蚂蚁。晶淑从帆布包里掏出两块芝麻糕,油纸包着还带着体温:"早上在校门口买的,卖糕点的阿婆说今天多送我一块,大概看咱们长得像双胞胎。"其实我们并不相像,她生得明眸皓齿,我却总带着书卷气的腼腆,可自从知道彼此生日相同,便仿佛在时光长河里找到了共乘一叶扁舟的旅伴。我们分享过同一支草莓味冰棍,在晚自习时传过写满数学错题的纸条,甚至偷偷把对方的名字刻在教室后墙的毕业树上。

照片洗出来那天,她把边角修剪得整整齐齐,用胶水仔细贴在相册第37页——那是我们相遇的第37天。她在相册空白处写:"致另一个时空的自己,愿我们永远记得1983年4月的阳光。"后来分科时我们去了不同班级,毕业时她去了北方的大学,我留在南方的城市,却总会在每年生日那天收到她的信,信封上的邮戳从哈尔滨、北京,再到后来的纽约,变的是地址,不变的是信末那句:"记得我们在照相馆的约定,等老了要带着各自的孙子孙女去拍张全家福。"

此刻指尖摩挲着照片上微微凸起的纹路,忽然发现不知何时,相纸上的西湖水已经泛黄,少女的白衬衫却依然明亮如初。窗外的玉兰树正抖落今年的第一片花瓣,恍惚间又看见那个拽着我跑过走廊的身影,校服口袋里装着不知从哪摘的栀子花,香气漫过整个夏天。原来有些时光并不会真正流逝,它们被小心地收进相册的褶皱里,被保存在相纸的银盐中,只要轻轻翻开,就能看见十七岁的阳光穿透三十年的光阴,重新在眼前流淌。

合上相册时,夕阳已给窗棂镀上金边。通讯录里那个熟悉的号码早已变成灰色,可每当想起那句未完成的约定,心里总会泛起温柔的涟漪。或许真正的峥嵘岁月,从来不是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细枝末节——是她替我理衣领时的温度,是芝麻糕上的芝麻碎落在校服上的触感,是快门按下前那声轻轻的"准备好啦"。这些碎片般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里渐渐沉淀,最终凝结成照亮余生的星子。

暮色漫进房间时,我把照片重新放回相册第37页。窗外传来孩童的笑闹声,惊飞了栖在晾衣架上的麻雀。忽然明白,所谓忆往昔,并不是要追回逝去的时光,而是让那些温暖的瞬间,在记忆的土壤里继续生长。就像照片里的我们,永远停驻在最好的年纪,用永不褪色的笑容,提醒着此刻的自己:那些并肩走过的日子,早已在生命里刻下最动人的年轮。

来源:甜甜育儿妈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