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进伟教授专访:如何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助力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

360影视 2024-12-06 20:12 5

摘要:11月7-10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将于北京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进伟教授进行专访,就“如何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助力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关乎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医学基础研究是持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完美地结合是助力心血管领域发展的关键。

11月7-10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4)暨亚洲心脏大会(AHS 2024)将于北京盛大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进伟教授进行专访,就“如何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助力心血管领域创新发展”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讨论,期待为广大临床医生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基础研究在心血管领域的作用,它是如何助力心血管领域快速发展的?

田进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基础研究对心血管领域及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其可发现新型的关键治疗靶点,助力新型药物的研发。例如,目前炙手可热的血脂治疗药物PCSK9以及多种靶向抗体的新型治疗药物都是通过基础研究发现关键靶点进一步研发而来的。

其次,对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进行机制探究,有利于进行副作用的调整和治疗。例如,CANTOS试验证实了IL-1β单克隆抗体卡纳单抗在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基础研究则发现其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有抑制作用,而在晚期有促进作用,对临床治疗有极大的指示、指导作用。

医脉通:

近年来,在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进展?目前,哪些进展已经成功转化?

田进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近年来,心血管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腔内影像学方面,已从早期可在消化道内应用的光学成像,发展到目前的可在血管内应用;从基础技术研发、早期临床研究,发展到现如今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

在血脂领域,既往部分高危患者很难通过药物治疗来使血脂达标。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基础研究发现了多种新型治疗靶点,尤其是针对PCSK9的靶点,研发了PCSK9抗体,使很多超高危患者的LDL-C水平可以降低1.4 mmol/L以下。

此外,国内很多团队同样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心肌到血管,涵盖了心血管领域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还是各个地区医学高校的研究成果均越来越与临床接轨,更加贴近临床。

医脉通:

您深耕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多年,具有丰富基础科研和临床转化经验。在您看来,致使大部分基础研究无法成功转化的难点是什么?在科研工作中,如何能更好取得突破?

田进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最大的难点是,无论是基础试验还是临床试验,在选择患者时都有一定的入选/排除标准,研究条件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广大的患者群中,患者的客观条件、人文因素、社会支撑力和知识/文化程度均会影响其治疗效果等。因此,试验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床边、走向社会时,仍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不仅仅是细胞与活体、动物与人之间的差距,而是更为广泛的,可能涉及人文、患者个人经济情况、心理素质、社会支撑力等整体情况,这些因素共同决定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除了临床工作外,我们还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学术交流,拓宽知识广度。这样在与基础专家进行合作时,临床专家可以提出一些可执行、可抓手的科学问题,并结合一些细胞生物学、工学、理科等方面的知识来取得突破。

医脉通:

据了解,您在本届长城会的“心血管转化论坛”上汇报了“LDHB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泡沫巨噬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的内容。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田进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很早之前,我就一直关注斑块内血肿,好奇斑块内血肿局部可能会发生什么反应。当时在OCT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虽然在铁超载的患者并不多,但斑块内血肿的发生率较高,局部血肿导致局部含铁量增加。之所以选择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也是因为在临床上遇到的铁超载患者多为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铁过载情况一般不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药物在研发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晚期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原因之一,且晚期动脉硬化的情况更为复杂。

本研究发现了LDHB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泡沫巨噬细胞铁死亡的机制,或可作为药物治疗的间接靶点,甚至未来药物治疗的靶点。未来仍需进一步了解其疾病治疗价值和潜在影响。

医脉通:

除上述研究外,能否请您分享下,近年来贵团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还有什么?在科研工作中,您的团队是如何因材施教,安排科研任务的?

田进伟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除在本届长城会的“心血管转化论坛”上汇报的“LDHB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调控泡沫巨噬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外,我还汇报了一项OCT影像学人工大数据的研究。这也是目前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我们的团队成员既做基础研究,也做临床研究、大数据和转化研究,这样即能让大家耳濡目染,不互相排斥对方的工作,又能使大家更乐意去相互结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每当博士招生后,我们便会根据其特长,让其进行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通过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经费利用率,同时使他们的产出和对疾病的认识更有利于走向从基础到转化到临床的全链条。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充分评估,在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临床困难和变量,使这些变量等提前进入实验室阶段和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为科研成果真正走向临床打好预防针。

专家简介

田进伟 教授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寒地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PI、黑龙省泛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哈医大伍连德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服务、开展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

毕业于哈医大本硕博八年制,美国心脏病学会FACC,留学哈佛医学院

获青年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等

主持联合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和面上项目等课题6项

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Dev Cell、Nat Cardiovasc Res、JACC、Circ Res、ATVB、adv sci (weinh)等期刊系统成果,影响因子>10分14篇,被NEJM、Lancet、JAMA、Circulation等引用2000余次,写入多项指南与专家共识

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

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奖励,参与编写多部指南与书籍担任《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副主编、《Current Gene Therapy》副主编、《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常务编委、《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委、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小组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