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美关税战:九问九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05:29 2

摘要:一是减轻债务压力。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达到36万亿,今年将有9.2万亿债务到期。据特朗普政府测算,加征关税将为美国政府每年增加约6000亿美元的收入,10年内将增加6万亿美元,可以为降低国内所得税提供条件。特朗普还希望通过大张旗鼓加征关税,增加市场不确

文 丨 王大菲

一、特朗普大张旗鼓加征关税的动因是什么?

加征关税是特朗普政府的一贯主张。其加征关税的动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减轻债务压力。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达到36万亿,今年将有9.2万亿债务到期。据特朗普政府测算,加征关税将为美国政府每年增加约6000亿美元的收入,10年内将增加6万亿美元,可以为降低国内所得税提供条件。特朗普还希望通过大张旗鼓加征关税,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引发避险情绪,推动资金从股市流入美国债市,从而压低收益率,降低再融资成本。

二是促进制造业回流。特朗普第一任期就承诺“将努力把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从经济角度看,通过大幅提高进口产品关税,提高其成本,降低竞争力,进而刺激美国国内替代生产。并且可以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迫使其他经济体加大对美国投资的力度,重建美国制造业。从政治角度看,可以回报来自铁锈地带的支持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共和党的支持率。

三是打压遏制中国。根据Gallup的民意调查,民主党把俄罗斯视为最大敌人,而共和党则把中国视为最大敌人。中国是美国逆差的主要来源国,特朗普想尽力消除这种逆差,所以对中国加征关税幅度最高。除了关税之外,特朗普还继承了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战略,继续在高科技领域围堵中国。

二、4月2日向全球加征的“对等关税”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并不是基于其他国家对美国加征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汇率等因素计算出来的,它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粗暴:

对等关税税率=(美国对某国贸易逆差÷美国从该国进口总额)÷2。

如2024年美国对越南逆差为1045亿美元,从越南进口额为1195亿美元,则对等关税率=(1045÷1195)÷2≈46%,即对越南加征46%的对等关税。

这种过于简化的计算方式,类似于一种“服从性测试”。如果不采取反制,则还有谈判空间。如果反制,则美国会继续加征。目前美国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已经加征至245%,中国反制关税率为125%,与其他国家有90天的谈判期。

三、中国反制美国对等关税并“奉陪到底”的底气在哪里?

对于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表现得非常硬气。如商务部发言人表示的“谈,大门敞开,但对话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打,中方也将奉陪到底,施压、威胁和讹诈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中方反制的底气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已有充分预案。自上一轮贸易战开始,中国就已经注意到“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二十大报告),无论是力推科技自主,还是扩大出口朋友圈,中国都已经在积极应对。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要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都是未雨绸缪的准备。

二是中国的生产能力独步全球。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门类的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首位,远超美国、德国、日本总和。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替代中国产品。在和其他国家的谈判期内,中国产品仍有“抢转口”的时间窗口。

三是美国承受压力更大。今年6月,美国将有6.5万亿美元美债到期,面临滚动发行的再融资压力。但由于特朗普政策引发世界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度上升,美债收益率居高不下,再融资成本将会上涨。再加上美国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特朗普政策的批评,其支持率已经降至其总统生涯新低。

四、关税战会对我国股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造成哪些冲击?

资本市场主要受基本面、政策面和预期的综合影响。虽然基本面受到关税战冲击,企业盈利会有所下滑,但增量政策如果能及时推出,可以缓解这一压力。今年官方特别强调“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关税战爆发之后汇金等国家队及时入场稳住了市场情绪,故关税战对股市冲击并不明显。

从汇率看,关税战削弱中国对美出口竞争力,叠加美元阶段性走强,人民币对美元离岸汇率一度跌破7.4关口。但随后由于全球市场重估美元体系,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可能受到影响,美元指数持续下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新回到7.3以下。

从大宗商品看,全球经济衰退担忧叠加关税成本上升、美国加大原油开采力度,油价持续走弱。铜、铝价格受全球经济衰退预期而下跌,但黄金因避险属性先跌后涨,成为动荡中的“稳定器”,接连创出历史新高。

五、关税战如火如荼,今年我国还能不能实现5%的增长目标?还有哪些增量政策?

关税战爆发之后,国际机构大都对中国增长预期做了下调,但官方信心仍然充足。如4月9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我们对此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做好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

会议还要求“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增量政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除了尽快落地今年已经推出的财政政策,还可择机上调赤字率以及加大特别国债发行规模。

二是择机降准降息。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左右,还有下调空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以及政策利率也可择机下调。

三是进一步提振消费。如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将服务消费等纳入补贴,以及加大生育补贴力度。

四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民间资本参与,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

五是更大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放松限购政策,进一步下调首套及二套房契税税率、首付比例,扩大“白名单”项目范围,加大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商品房转向保障房的支持力度。

如果增量政策能够及时推出并充分对冲外需下行,则今年仍有望实现5.0%左右的增长目标。

六、领导人出访,为何选择了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个国家?

在中美关税战升级的背景下,领导人将2025年首访地点定为东南亚三国,凸显中国主动巩固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方向。

实际上,4月8-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的召开亦为此次首访指明了方向,会议首次提出了亚洲价值观、亚洲安全模式。指出要“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

这三个国家都是中国的邻居,新华社将与越南的关系形容为“同志加兄弟”的真情谊,将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形容为“情同手足的知心朋友”,将与柬埔寨的关系形容为“成色十足的铁杆友谊”。在特朗普通过“对等关税”企图离间中国与周边经济体时,领导人的出访凸显出对周边关系的重视以及对美国图谋的反击。

七、中美关税战最终会以何种方式收场?

综合当前经济压力、政治博弈及国际环境来看,预计中美关税战将走向“阶段性缓和但长期博弈持续”。

短期看,有望达成局部妥协与阶段性协议。双方可能在2025-2026年达成有限协议,例如美方对部分民生商品(如新能源产品、消费电子产品)豁免或降低关税,中方则扩大对美农产品采购以换取暂停新增关税。这种“冻结式”停战可暂时缓解企业压力,但核心矛盾(如科技遏制)仍保留。

长期看,博弈与结构性矛盾持续。科技制裁(如半导体管制)和非关税手段(实体清单、出口管制)可能成为长期工具,中美在关键领域(如新能源、高端制造)形成“部分脱钩”但非全面切割的格局。同时,双方会通过WTO诉讼、区域合作(如RCEP、一带一路)等多边机制对冲风险。这一过程中,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中美各自巩固区域联盟,可能会形成各自为中心的“平行体系”。

八、特朗普力促俄乌停战,并大幅对华加征关税,会不会引发针对中国的“反向尼克松时刻”?

“反向尼克松时刻”指美国通过改善与俄罗斯关系、分化中俄战略联合,以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构想。但实施中面临不少障碍因素:

一是中俄关系的深度绑定。中俄在能源、粮食、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俄罗斯在远东开发、北极航道等议题上需中国支持,而中国依赖俄罗斯的稀土、油气资源,双方形成“背靠背”关系,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是患难与共、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真朋友”。

二是俄罗斯的双头鹰定位。俄罗斯有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强烈需要,但却没有要与中国断交的需要。为了迎合美国而与中国疏远等于自残。这与当年中苏交恶十余年的背景截然不同。

三是美国难以真正接纳俄罗斯。特朗普对普京的好感,更多不是出于结盟需要,而是对普京个人能力的欣赏;特朗普若单方面缓和对俄关系,将会引发国内建制派和盟友强烈反对。此外,俄罗斯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跟美国存在冲突。

因此,“反向尼克松时刻”在当前国际秩序下难以实现,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更多体现为实用主义交易而非战略格局重构。中俄关系的深度绑定与美国的国内政治约束,共同决定了这一构想难以实现。

九、特朗普关税战已在美国国内引起不少争议,会不会影响他的支持率以及共和党中期选举的选情?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确实已在美国国内引发广泛争议,并对其个人支持率及共和党中期选举选情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最新民调数据显示,特朗普在经济问题上的支持率已跌至总统任期最低点,43%的支持率与55%的反对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下滑主要源于民众对关税、通胀及政府支出处理方式的不满,其中49%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美国经济将恶化。

党内分歧方面,多名共和党议员虽私下反对关税政策,但因政治压力选择沉默,甚至有议员担忧关税战若持续将直接冲击2026年中期选举选情。如得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等党内高层公开批评关税政策,认为其本质是“变相对消费者加税”,可能导致共和党支持率进一步下滑。

因此,关税争议已成为特朗普执政的“政治包袱”,不仅削弱其个人支持率,更可能成为共和党中期选举的“滑铁卢”。

来源:大菲看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