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将在上海举行,活动主题为:践行绿色发展 共赴零碳未来。
2025年7月,由数央网、数央公益联合国内众多大众及财经媒体共同举办的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将在上海举行,活动主题为:践行绿色发展 共赴零碳未来。
国际绿色零碳节是碳中和与ESG领域的焦点活动,活动旨在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绿色发展新模式与双碳目标实现路径,不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赋能,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
零碳节每年将汇聚全球超过300家绿色品牌,150余位重要嘉宾分享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点,深度参与媒体达20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达3000余篇。活动预计线上线下影响和互动人次将超过1000万。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暨2025ESG领袖峰会候选品牌:坚锋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宁波市,专注消费后再生塑料回收及绿色低碳功能性循环材料改性研发与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合研发创新、测试分析、生产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等综合一体化。以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创新及应用,不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资源,力争成为一家服务和赋能全产业链的、专注与聚焦可持续循环回收技术与新材料功能化的专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坚锋®主要业务是为回收端、预处理端、标准化生产、功能改性、成型加工和终端用户提供高值化的价值链创新解决方案。
公司汇聚一支高学历、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人才团队并建立了坚锋®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先后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授予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荣获碳中和先锋奖、入选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入选GreenLens 年度绿案例,受邀参加WTO塑料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并与TUV莱茵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坚锋®创新提出“可持续” 经营理念,使用区块链平台,对产品的每一步进行跟踪,并通过计算得到实际碳排放数量,提高整体的沟通效率,更高效地开展技术合作。同时做到“产品可追溯”,对塑料和其最前端的原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可追溯鉴别。
坚锋®专注与聚焦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用户提供绿色低碳循环材料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实现再生PC、再生ABS、再生PA等材料完美替代原生新料,并实现高值化应用,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碳减排效益,驱动了更多社会责任和公益的实践。2022年已开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绿色低碳BPA free 埃必思®再生ABS产品,解决了美妆、玩具和家电等用户痛点,使再生ABS材料在这些行业中回用成为可能。同时坚锋®埃必思® 再生ABS材料每吨碳排放量为0.7tonCO2e,比原生新料和同类产品分别减碳82.9%和25-30%,海洋回收的Nairong® 再生PA6和IBISS® 再生ABS经过碳配额核销和TUV第三方机构认证,已实现摇篮到大门的碳中和,已属于碳中和标签产品。依托于强大的研发实力,已成功开发多款 rPC、rABS、rPET、rPA等材料,累计回收再利用废弃塑料1.5万吨。
坚锋®凭借“低碳绿色循环再生聚酯(PET)的高值化应用研究及高效产业化”,荣获2022年金砖国家工业创新大赛优秀奖,主要针对海洋中的废弃PET饮品杯/瓶子回收后进行功能化改性技术及应用创新,实现海洋废弃治理和海洋PET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项目通过对废弃PET饮品杯/瓶回收处理后,形成功能化循环PET材料,用于替代制备圣诞树、塑料草、塑料花等景观类产品的PVC、PP、PE等非环保和无法实现高功能化材料。本项目的应用成功减少了PVC材料的使用,实现了环保和降碳的目标。按照每吨原生PVC材料排放1.9mt CO2,每吨循环PET材料排放~0.7 mt CO2,本项目每吨材料的应用可减少1.2mt CO2的排放,产生了良好的绿色低碳效益。
坚锋®主导联合攻关的“高效阻燃低碳聚碳酸酯循环再生及自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聚碳酸酯(PC)材料是重要的战略性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我国是全球第一大PC消费国,进口依存度高达50%,但高性能PC材料被国外巨头垄断,且我国废塑料回收率只有30%左右,大量的PC废料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坚锋与高校、企业进行联合攻关,研制高性能再生工艺及复合技术,解决材料加工过程水污染严重、再生材料性能差、等行业痛点问题,突破再生聚碳酸酯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壁垒。项目年度可回收利用1.5万吨废旧材料,同步生产1.8万吨高性能再生材料,降低社会直接总投资4.5亿元,对国家“碳达峰、减少碳排放”及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推动循环再生聚酯新材料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国家重要工程塑料进口依存的“卡脖子”问题战略意义重大。
坚锋®凭借突破性海洋“零碳”循环材料 rABS-Ocean78A,荣获2025荣格技术创新奖。海洋塑料污染与碳排放是塑料行业必须直面的挑战。来自坚锋®的埃必思®IBISS®rABS-Ocean78A不仅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更通过工艺创新将环境负担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物理回收技术,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高性能ABS材料,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较传统工艺减少78%,实现从“海洋垃圾”到“工业原料”的绿色转型。每吨rABS-Ocean78A可回收1.2吨海洋塑料,直接减少约3.5吨碳排放,助力全球应对“2050年海洋塑料或超鱼类”的严峻挑战。该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电等领域。
坚锋®为更好的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锋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指导,深入践行 ESG理念,一直致力于在绿色低碳循环材料领域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助力人类美好发展!
坚锋®已通过国际知名第三方认证机构TÜV Rheinland 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已取得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管理认证和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产品已通过全球GRS(recycled)认证,SCS Global认证(国内首个0ceancycle*plastic认证),UL2809,ITE,UL,OBP认证,TÜV PCR认证、ISCC PLUS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公司已获得符合ISO14064/ISO14067和PAS
2050/PAS 2060体系下的碳管理认证证书包括但不限于组织碳足迹、产品碳足迹、组织碳中和和产品碳中和[从摇篮到大门],从2022年起,坚锋®成为一家领先的“双料碳中和”的碳中和组织与碳中和产品企业,立志于助力中国与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候选案例:“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创新生态
渔船废油、废弃渔具、塑料垃圾等污染,一直是全球海洋环保的主要难题。每年1900万-23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一辆满载垃圾车倾倒入海。每年约64万吨渔具遗留海洋,需600年才能分解。幽灵渔具每年缠绕致死约65万只海洋生物,并破坏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系统。
面对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新态势,中国作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对塑料污染开展治理。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海岸带建设和美丽海湾保护为载体,构建海洋塑料垃圾清理体系,打造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新模式。奉化区沿海岸线长度65公里,有渔船码头25个,登记在册渔船963艘,渔业从业人员近万人。渔民在生产作业时的不良习惯致使大量白色垃圾、养殖废弃泡沫塑料等堆积在近岸海域。区域地理环境和实际成为“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创新生态(以下简称“海洋伙伴”)模式的来源。
一、主要做法
“海洋伙伴”以破解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为切入口,通过构建回收减量、智能监管、增值利用一体融合机制,实现海洋污染物收集、运输、分类、再生、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的可持续长效生态价值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一)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N”海洋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4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洋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除奉化外,该项目已覆盖宁波及舟山地区10个沿海点,实现有点到面的延伸。
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转运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
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洋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今年1月至11月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洋垃圾50多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三)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洋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和民众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二、改革成效
目前,该案例已纳入省生态环境厅“蓝色循环”经验予以复制推广,同时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改革报、中国环境报、浙江卫视、宁波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今年8月31日调研海洋废弃物治理时,高度肯定这一改革创新案例,并作出“进一步提炼经验、示范创新,为宁波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和全社会营造生态环保氛围作出更大贡献”的指示。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宁波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徐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负责同志与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宣教会议上参观了解“海洋伙伴”并聆听“海洋伙伴”志愿者为其介绍志愿服务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传递着"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
(一)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
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N”海洋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4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洋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除奉化外,该项目已覆盖宁波及舟山地区10个沿海点,实现有点到面的延伸。
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配置海洋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转运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
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
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洋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今年1月至11月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洋垃圾50多吨。
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
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
(三)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
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洋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和民众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
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来源:数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