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网4月27日讯4月24日,《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本地化业务术语》《医疗卫生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评估规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业兼职导师基本要求》等5项翻译行业团体标准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
中国网4月27日讯 4月24日,《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本地化业务术语》《医疗卫生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评估规范》《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行业兼职导师基本要求》等5项翻译行业团体标准在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剑辉接受采访(孙骏 摄)
其中,《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后称中译公司)牵头起草,其内容涵盖历史背景信息,古墓、遗址和建筑群,博物馆藏品等多个文化遗产相关领域,基于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传播的实际需求,旨在提升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的一致性与专业性,增进国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标准化建设是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年会期间,中国网对中译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剑辉进行了专访,就翻译标准制定与《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出台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交流分享。
关于翻译标准制定的重要性及其对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王剑辉这样概括:一是能够有力提升我国翻译服务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引领翻译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强化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三是保障重大国际活动和“走出去”战略的高质量实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语言保障和翻译支撑。
王剑辉表示,中译公司积极倡导并组织编制《中国文化遗产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体现了公司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中的责任担当。语言标准化建设有助于确保中国文化符号和概念的准确对外传播,提升了传播的专业化水平,使中国文化能以更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融入全球传播体系,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胸襟。通过语言标准化,中国文化不仅能“被看见”,更能“被理解”,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据王剑辉介绍,自成立以来,中译公司在推动中国翻译业从无标准到有标准、从行业自律到规范管理的历史性跨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倡导、组织并参与了中国翻译界最早的三部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 第1部分:笔译》《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口译》的起草和制订工作。2006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组织并参与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成为全国首部公共服务领域双语标识标准。自2016年起,参与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笔译服务要求》等7部团体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制订工作,是《翻译服务——机器翻译输出的译后编辑——要求》等4部国家标准的核心起草单位。
据介绍,中译公司的前身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成立的“联合国资料小组”,翻译了联合国大量历史积压文献资料,后于1979年成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成立至今,公司有20余位翻译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9位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近年来,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北京冬奥会、哈尔滨亚冬会等国家重大活动提供翻译保障。
来源:中国国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