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下全国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20天!但不少农户纠结:田里该先浇水还是先打药?农技站专家提醒:顺序错了,轻则药效减半,重则诱发倒伏!记住「3看1定」原则,科学管理保丰收。
眼下全国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20天!但不少农户纠结:田里该先浇水还是先打药?农技站专家提醒:顺序错了,轻则药效减半,重则诱发倒伏!记住「3看1定」原则,科学管理保丰收。
一、抽穗期为啥不能“乱操作”?
小麦抽穗期(4月下旬-5月上旬)是孕穗灌浆+病虫害爆发期:
- 需水关键期:穗粒数形成期,土壤湿度需保持65%-75%,缺水会导致空壳率增加;
- 病虫高发期:蚜虫、红蜘蛛、条锈病、赤霉病集中爆发,错过防治期减产超15%。
此时浇水会改变田间小气候(湿度升高10%-15%),打药时机不当易导致药液流失或药害,必须根据墒情、苗情、病情科学安排。
二、先浇水还是先打药?分3种情况区别对待
1. 墒情不足(土壤手捏成团落地即散):先浇水,间隔3天再打药
- 浇水好处:抽穗期小麦日耗水量达3-4mm,浇水后根系吸收能力提升20%,麦穗长度增加1-2cm;
- 为啥等3天?:浇水后田间湿度大,立即打药会导致药液随水滴流失,且叶片气孔张开易吸收过量药液,引发烧叶。建议浇水后晾田3天,待表土见干、叶片无露水时喷药(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
2. 病虫害已爆发(蚜虫百株虫量超50头/条锈病显症率>5%):先打药,24小时后再浇水
- 先打药原因:赤霉病可通过风雨传播,一旦发现零星病穗必须当天喷药(药剂选戊唑醇·咪鲜胺),延迟1天防效下降30%;
- 浇水注意:打药后间隔1天浇水,避免药液被雨水冲刷(打药后6小时内下雨需补喷),同时浇水时避开中午高温,防止田间高温高湿加重病害。
3. 墒情适宜(土壤湿润不黏手)+无明显病虫:先打药+叶面肥,结合浇水“一炮轰”
- 黄金组合:抽穗期结合防治蚜虫(用吡虫啉)+补充磷钾肥(磷酸二氢钾100g/亩),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助剂,提升吸收效率;
- 浇水时机:喷药后2天浇水,水量控制在“隔沟浇半沟”,避免漫灌导致根系缺氧,同时促进叶面肥向下传导,增加千粒重。
三、老农总结“3不浇3不打”避坑指南
- 3不浇:
✘ 大风天不浇(易倒伏)
✘ 连续阴雨天不浇(湿度超80%诱发病害)
✘ 除草剂残留田不浇(浇水会激活残留药剂,导致麦穗畸形)
- 3不打:
✘ 叶片有露水不打(药液稀释降低防效)
✘ 30℃以上高温不打(药剂蒸发快,易产生药害)
✘ 单一药剂不打(建议“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复配,一次作业解决3大问题)
四、最佳方案:看天看地看苗情,定好顺序再动手
河南周口种粮大户王师傅分享经验:“抽穗期管理就像‘给小麦坐月子’,水是‘补品’,药是‘保镖’,先补还是先保,关键看小麦‘体质’。” 目前黄淮海麦区普遍建议:先治虫防病(4月20-25日),再浇好孕穗水(4月28-30日),既能避开倒春寒影响,又能确保药液在体内传导到位。
结语:顺序对了,增产10%!
小麦抽穗期管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建议农户每天下地观察:早上看叶片有无露水、中午看蚜虫活动高峰、傍晚看田间湿度。记住:旱田先浇水后打药,病田先打药后浇水,正常田打药浇水间隔2天,配合叶面肥喷施,今年亩产1300斤稳了!
你家小麦开始抽穗了吗?今年是先浇水还是先打药?评论区聊聊种地经验!
来源:小陈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