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德国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的特征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德国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的特征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灾害日益频繁,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空间规划已成为世界多个国家的主流政策。德国是最早落实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国家,并已发展出一系列丰富的空间治理工具推动气候适应战略在空间规划中的落实。本文基于德国联邦环境署(UBA: Umweltbundesamt)发布的《空间规划中的气候适应实践指南》(Klimaanpassung in der räumlichen Planung [Praxishilfe]),以及法律法规文件、空间规划实例等研究资料,对德国在空间规划中落实气候适应战略的空间治理工具及其在各层级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借鉴。
德国的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是指通过一定的空间治理措施将气候适应的目标转化为对土地使用的要求,以实现规划调控的工具(PlanerischeSteuerungsinstrumente)。根据《空间规划中的气候适应实践指南》,德国的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可被归纳为气候适应调节区、气候适应空间廊道、气候功能地图和气候适应规定四种类型。其中,气候适应调节区是涉及洪水防护、高温防护等,与气候适应相关的功能区划(图1);气候适应空间廊道是根据气候适应需求所构建的,能够缓冲洪水影响、促进空气流动、缓解高温的带状屏障或通道(图2);气候功能地图(Klimafunktionskarte)是分析城市用地的生物气候压力状况、冷空气区域的补偿功能、补偿空间与作用空间关系等气候特征,并对城镇的用地功能划定提出气候适应建议的空间地图(图3);气候适应技术规定则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层面,通过图则对用地选址、开发建设、建筑形态等作出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和规定,确保气候适应战略的相关要求能够实际落地。
图1 易北河上游河谷/东厄尔士山地区(Oberes Elbtal/Osterzgebirge)的防洪优先区和防洪保留区布局
图2 阿尔高地区(Allgäu)区域绿带布局
图3 法兰克福市气候功能地图
德国的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可应用于州域规划、地区规划和城镇建设指导规划。其中,气候适应调节区和气候适应空间廊道主要应用于州域规划和地区规划,其作用是将州和地区范围内各类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要素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气候功能地图和气候适应技术规定主要在城镇建设指导规划中发挥作用,目的是将气候适应要求转化为具体实施的开发建设策略。此外,德国空间规划在实践中会结合当地具体的气候变化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气候适应工具,以适应不同地域的需求。
德国的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能够在不同层级规划之间传导。在州域规划和地区规划之间的传导主要体现在将气候适应调节区和气候适应空间廊道从目标要求向空间实体进行转化(图4)。在地区规划和城镇建设指导规划之间的传导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布局的连续性以及土地开发利用要求的传导性两个方面(图5)。
图4 德国区域绿带与城镇生态网络之间的空间衔接(以易北河上游河谷/东厄尔士山地区和德累斯顿市为例)
图5 德国地区规划中防洪优先区/防洪保留区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以法兰克福-莱茵美因大都市区和奥芬巴赫市为例)
整体而言,德国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适用于多元化的空间尺度,强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并能够提供精细化的分级空间治理政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须加强空间规划工具的研发。因此,建议我国创建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匹配的气候适应空间治理工具箱,加强气候适应型的蓝绿灰基础设施整合,创新具有空间适配性的精细化气候适应空间政策,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提升空间韧性。UPI
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于中国知网检索本文的录用首发版本。
凌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钱玲燕(通信作者),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lingyan.qian@tongji.edu.cn
付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城乡规划师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