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龟的学名为“红耳龟”,因其头部两侧有明显的红色斑块而得名。但“巴西龟”这一名称却源于一场乌龙事件。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初计划从巴西引入一种彩龟,但因运输成本过高,转而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引进了外形相似的红耳龟。由于商家沿用“巴西龟”这一名称进行营销,导
巴西龟的学名为“红耳龟”,因其头部两侧有明显的红色斑块而得名。但“巴西龟”这一名称却源于一场乌龙事件。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初计划从巴西引入一种彩龟,但因运输成本过高,转而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引进了外形相似的红耳龟。由于商家沿用“巴西龟”这一名称进行营销,导致大众误以为其原产于巴西,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
在原产地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巴西龟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地生态系统中有浣熊、狐狸、涉水鸟类等天敌捕食其卵和幼龟,同时人类也将其作为食物来源之一。然而,当它们被引入中国后,缺乏天敌和食用习惯,加之强大的适应能力,迅速成为“生态杀手”。
1 人为引入失控与繁殖能力超强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因本土龟生长周期长、养殖效益低,开始大规模引进巴西龟。其生长速度快(2年性成熟)、繁殖力强(每年产卵3-5次,每次3-30枚)、成活率高,迅速成为养殖户的“摇钱树”。然而,90年代后养殖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大量滞销个体被遗弃或放生至野外。
2 放生习俗的推波助澜
受传统文化影响,许多人将放生视为“积德行善”,而巴西龟因价格低廉成为首选。例如,2016年北京未名湖曾有人试图放生500只巴西龟,幸被及时制止。此类行为导致巴西龟在湖泊、河流中快速扩散,甚至占据寺庙放生池,挤压本土龟的生存空间。
3 超强的环境适应力
巴西龟对温度、水质和食物的要求极低(自己养是另外一回事,哈哈哈!)。它们能在20-32℃的广泛温度范围内生存,甚至耐受半咸水环境。食性上也表现出“杂食性优势”,从鱼虾、昆虫到水生植物均能捕食,而本土龟因食性单一、行动较慢,在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
1 繁殖能力的碾压
本土龟如中华草龟,在野外需7-8年才能性成熟,而巴西龟仅需4-5年,且每年可多次产卵。以海南某养殖场为例,单场年产量可达百万只,远超本土龟的自然繁殖速度。很多其他乌龟网上买的时候,可能赠送一些龟粮或者小玩具。而巴西龟则是反过来的,买几块钱东西就能送一只巴西龟,有时候还能送一箩筐!
2 生态位的全面侵占
巴西龟行动敏捷,捕食效率高,甚至能捕食小型水鸟。它们抢占本土龟的产卵地,并通过杂交(如与中华条颈龟杂交)导致后代不育,间接降低本土龟的繁殖成功率。昆明圆通寺放生池的案例显示,池中活跃抢食的均为巴西龟,而本土龟只能退缩至角落。本土龟好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教育一般,争东西也争不过巴西龟!确实是不给力!
3 疾病传播与基因污染
巴西龟是沙门氏杆菌的主要携带者,其粪便和栖息水域可能传播病菌,威胁其他生物及人类健康,所以国内一般也不喜欢吃这种乌龟,这也是一大原因!此外,杂交导致的基因污染使本土龟种群基因库逐渐退化。
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巴西龟的种群受多重自然调控:
天敌制约:浣熊、臭鼬等动物大量捕食其卵和幼龟;人类干预:当地人将其作为食物来源,控制成年个体数量,国外人的体质好像适应了食用这种乌龟;生态平衡:与本土物种长期共存形成稳定关系。然而,当脱离原产地的制约因素后,巴西龟的入侵潜能彻底释放。我国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缺乏有效天敌,为其提供了“完美”的扩张条件。
尽管我国已将巴西龟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出台《生物安全法》禁止非法引进和放生,但其治理仍面临难题:
1养殖产业规模庞大,仅海南、广东等地年养殖量超5000万只,彻底禁养可能引发经济纠纷;
2公众意识薄弱,许多人仍将巴西龟视为“无害宠物”,放生行为屡禁不止;
3生态修复成本高昂,如滇池治理水葫芦的年均费用高达数亿元,巴西龟的清除难度更大。
所以说,为了保护我们的本土龟,我们平时虽然不禁止饲养,但是尽量要做到不乱放生。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