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功夫汽车看来,这不是简单的电动化补课,也不是被动防守市场份额,而是主动打破传统合资框架,在智能、电动、服务和产品定义四个维度,完成一场深度自我革命。
2025年的上海车展,属于上汽大众的聚光灯不止来自“主场优势”,而是源自一场清晰、坚定且富有野心的战略展示。
当其他品牌在展台上堆叠着概念车与噱头技术,上汽大众今年展台的新车数量可谓历年最少——只展出了四款车型。
取而代之的,却是工艺展示、制造标准以及技术细节等普通消费者日常难以了解的方方面。
事实上,这种做法背后,是上汽大众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洪流中,已经找到一条清晰且独到的生存与进化之路:合资2.0。
在功夫汽车看来,这不是简单的电动化补课,也不是被动防守市场份额,而是主动打破传统合资框架,在智能、电动、服务和产品定义四个维度,完成一场深度自我革命。
而这一切,正如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李俊在车展期间所总结的:“从拷贝德国到融合优势,从单纯引进到反向输出,合资2.0的本质,是体系架构的彻底重构。”
(1)合资2.0:不是换一批电动车,而是换一套生存逻辑
2024年,上汽大众正式提出“合资2.0”战略,当时不少人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中德“续约”后的包装话术。但在此次车展上,李俊几乎把整个合资体制的底层逻辑撕开来讲:过去是“拷贝德国”,未来是“融合优势”。
“以前德系技术在中国复制应用,现在已不够用了。我们现在是哪好用哪,中国有优势的就用中国的。”他直言,在电驱、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新赛道上,中国本土技术已经不是“将就”,而是“最优解”。
以即将在明年上市的ID.ERA为例,这款增程SUV将搭载EA211高效发动机作为发电机模块,配合上汽大众团队深度调校的底盘系统和智驾方案,意图直面目前市场主流增程产品。
“你能想到的豪华配置我们都有,该有的‘冰箱彩电沙发’我们也会配,但关键还是驾控、安全和品质调校的融合。”李俊特别强调。
而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延伸至研发方式的彻底重构——“过去48个月的串联流程,现在被我们拆解成多个并联系统”,以保证在12-15个月内依然能做出质量可靠的产品。
上汽大众销售副总经理Fabio对此的补充堪称点睛:“40年前我们从德国引进技术来中国,现在中国已开始反向输出,成为全世界的老师。”
由此可见,所谓合资2.0,绝不是传统合资品牌简单推出几款新能源产品、或者进行表面的智能化升级。上汽大众的合资2.0,是一次彻底的认知转变与架构重塑。
这种合资2.0战略,使得上汽大众不仅能应对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更具备了未来在全球市场复制的可能。
(2)在智能化战场,燃油车和新能源同权竞争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整个汽车产业的今天,大多数合资品牌尚停留在“插个屏”“加个语音”的初级阶段,而上汽大众早早将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作为系统工程推进。
“我们深知,很多热爱内燃机的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也有非常大的需求。”李俊如是说。
在他看来,所谓“油电同权”,并不是一句营销口号,而是对消费者用车习惯和技术诉求的正视。
在车展上大放异彩的Pro家族,就是上汽大众“油电智能平权”理念的最佳体现。
途观L Pro、帕萨特Pro和途昂Pro,几乎覆盖了从中型轿车到大型SUV的主力燃油阵地,不仅拥有与主流电车媲美的辅助驾驶能力,还搭载了融合大模型的智能座舱。
因此,上汽大众不仅在ID.系列电动车上推进智能化,还在燃油车的Pro家族上同步应用高阶辅助驾驶、大语言模型交互、全新电子电气架构(CEA)等技术。
这种策略背后的洞察是精准的:中国用户并不以动力形式划分对智能化体验的需求,而是希望在每一个价位段、每一种动力类型上,都能获得最新的智能体验。
在智能化的叙事中,上汽大众用一套完整、统一的技术架构,打破了燃油车与电动车之间的技术鸿沟,真正实现了体系内的“智能平权”。
(3)以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双轮驱动,筑牢合资竞争壁垒
如果说智能化和合资战略重构是针对技术与产品的“外部战”,那么李俊推动的“服务年”,则是对体系力的“内部战”。
2025年被上汽大众定为“服务年”与“品质年”,核心抓手是三个层面的系统升级:
服务考核权重调整:经销商绩效考核体系中,50%的比重直接与服务质量挂钩,关注从留资、进店到试驾的全链路体验;
数字化服务工具全面上线:包括智能工牌与大模型辅助系统,为销售顾问提供实时语义分析与跟进建议;
售后服务透明化:通过类“医疗报告”的方式,将维保流程、消费明细、配件更换记录等全程推送至用户手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大众提出的“一客一群”个性化服务模型,已开始借助AI分流高频基础咨询,并将人力资源聚焦到真正需要关怀的个性需求处理上。
同时,在制造端,上汽大众首次系统性对外展示了涵盖车身防腐、动力总成耐久、电池安全等维度的工艺标准。
Fabio更直言:“质量不是偶尔关注的课题,而是上汽大众DNA的一部分,是基本生命线。”
面对日益激烈的价格战、配置战,上汽大众显然希望用质量与服务这两条深水航道,建立起真正不可复制的竞争壁垒。
这场服务改革的底层逻辑,李俊用一句话总结得颇具穿透力:“从卷价格,到卷品质,再到卷服务,这才是中国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价值。”
(4)功夫拍案
在浮躁、喧嚣、焦虑并存的汽车转型期,上汽大众没有急于押宝某一赛道,而是以“稳中求新”的方式重构体系力。这既是企业的路径选择,也是战略自信的表现。
李俊作为这场体系升级的关键推手,他的一句金句也许最能总结当前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
“真正的技术难题,不是拼一个冰箱沙发,而是在车重增加、电池加持的前提下,如何让操控、安全和质量达到最优解。”
在合资品牌集体寻求“第二曲线”的当口,上汽大众,正凭借一套“务实而锋利”的打法,为自己谋得转型下半场的优先发球权。
来源:功夫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