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天,一则"刘强东70岁母亲在京东食堂煮饺子"的视频刷屏网络。画面里,老人戴着口罩系着围裙,在热气腾腾的大锅前熟练地翻动饺子,旁边围观的年轻员工们举着手机拍照,满屏都是"刘妈妈好勤快""想回家吃饺子"的弹幕。这场看似寻常的食堂互动,却在社交媒体掀起两极化讨论
这两天,一则"刘强东70岁母亲在京东食堂煮饺子"的视频刷屏网络。画面里,老人戴着口罩系着围裙,在热气腾腾的大锅前熟练地翻动饺子,旁边围观的年轻员工们举着手机拍照,满屏都是"刘妈妈好勤快""想回家吃饺子"的弹幕。这场看似寻常的食堂互动,却在社交媒体掀起两极化讨论:有人感动于企业家母亲的朴实,有人质疑这是精心策划的营销。但剥开舆论的糖衣,这场饺子宴背后藏着更值得探讨的议题——当代企业的情感经营哲学。
一、从光明村大锅饭到总部饺子宴:一条贯穿25年的情感纽带
翻看刘氏家族的"温情事件簿",会发现这锅饺子绝非偶然。早在2025年1月,刘强东父母就在老家院子里支起直径1.5米的大铁锅,为1500户村民煮年饭、发年货,连并村后新迁入的老人也收到万元红包。当时光明村的快递小哥们捧着搪瓷碗蹲在院子里扒饭的场景,与今日总部食堂里年轻人用手机拍饺子的画面,恰似跨越时空的镜像。
这种"家族式关怀"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京东物流7.5万快递员中,超60%来自三四线城市。当企业规模突破40万员工,制度化管理必然面临情感稀释,而创始人亲属的亲自参与,恰好填补了制度与人情之间的缝隙。就像老员工回忆的:"刘总父母来总部包饺子那年,客服中心春节值班率创了新高。"
二、温情营销的AB面:人性温度与商业计算的博弈
在商言商,这场饺子宴确实带来可观回报。事件发酵48小时内,#京东食堂妈妈的味道#话题阅读量破3亿,同期京东生鲜饺子类目搜索量暴涨180%。但若仅以营销视之,则低估了其深层价值。对比2024年某电商平台"老板送奶茶"翻车事件,京东的温情牌能奏效,关键在于三个"真":
1. 真场景:选择员工每日必经的食堂而非会议室,锅具是食堂原有设备而非定制道具;
2. 真互动:老人不仅煮饺子,还亲手给员工递碗筷,这个细节被多个现场视频证实;
3. 真传承:从2015年给宿迁老人发红包,到如今总部煮饺子,形成持续十年的关怀脉络。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投资,正在改写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规则。当美团骑手因社保问题屡上热搜,京东宣布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当其他大厂取消下午茶缩减福利,京东却在食堂增设"家属开放日"。这种差异化的情感基建,或许正是京东员工流失率低于行业均值15%的关键。
三、饺子经济学:万亿市场下的情感刚需
在即时零售战场,温情牌正成为破局利器。京东外卖日单量突破千万时,刘强东内部强调"利润率不超过5%",这与饺子宴传递的"家文化"形成战略呼应。数据显示,Z世代消费者对"有温度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达43%,这解释了为何京东冷链车印着"给爸妈送的年货正在路上"的标语能拉动区域订单。
但需警惕温情陷阱。某生鲜平台曾因老板女儿直播翻车损失2亿市值,教训在于"强行煽情"。反观京东,其情感营销始终遵循"三米法则":亲属出现不超过三米社交距离(如食堂档口),关怀内容聚焦三分钟温暖(如一碗饺子),传播周期控制在三天。这种克制,避免了用力过猛的反噬。
四、冷思考:当温情成为战略必需品
这场饺子宴最值得玩味的,是网友的"抄作业"呼声。当某科技公司CEO在评论区询问"怎么请我妈来公司不被说作秀",折射出当代企业的集体焦虑:在ESG成为硬指标的今天,情感价值已从加分项变为必答题。
但真正的破局点,或许不在于复制某个温情场景,而是建立"制度化的偶然"。就像京东将每年1月定为"家庭月",允许员工带父母参观园区;把冬至饺子宴写入行政日历,但具体操作保留即兴空间。这种"计划中的随机",既保证情感投入可持续,又留有真实触达的弹性。
当78岁的刘妈妈在食堂擦汗时,她可能不知道这锅饺子正在改写商业史。从福特流水线时代的管理,到谷歌的零食福利,再到京东的家族式关怀,企业与人性的关系始终在进化。或许未来评判企业竞争力的,不仅是财报数据,还有食堂烟火气里蒸腾的温度。毕竟,能留住员工胃的企业,才有资格谈留住人心。
这场持续二十五年的温情实验提醒我们:商业的终极形态,或许就是找回村头那口大锅饭的温度。而当每个饺子都包进真诚,营销与真情的界限,自然不再重要。
来源:小康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