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身瓦岗军的李勣,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历经三朝而屹立不倒,颇受李世民重视,最终还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瓦岗军的李勣,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历经三朝而屹立不倒,颇受李世民重视,最终还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皇帝的忌惮,为此李世民曾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若镇不住便杀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皇帝如此忌惮?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徐世勣就出生在这么一个动荡的乱世中。
比他人幸运的是,他出身富足,是个世家公子。不过,他在父亲徐盖的教导下,行事得体,知礼节,并未像其他的纨绔子弟那样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他乐善好施,得以美名远播。
十七岁那年,徐世勣胸怀壮志,想要为百姓争得一方安稳的天地,便带着几百乡勇投奔翟让领导的瓦岗军。
他本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却碰上了一个庸才领导。
隋将张须陀举兵来犯时,翟让见状不仅不带兵出征,反而被吓得屁滚尿流,拿起武器撒腿就要跑。
关键时刻,还是徐世勣出来主持大局,得以稳定军心。后来他运筹帷幄,运用巧妙的计谋,让瓦岗军大获全胜。而敌方首领被杀,全军溃败。
此战让瓦岗军名声大振,徐世勣便向翟让建议,不如奉正在逃亡的蒲山公李密为主上,借他的名望吸引更多人前来加入瓦岗军,以此来壮大瓦岗军实力。
翟让听后便同意了下来,随后便邀请李密上山。
李密来到瓦岗寨后也没拿自己当外人,自封魏公,开始领兵征南讨北。
徐世勣也在随其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立下了诸多赫赫战功。
徐世勣虽有勇有谋但却从不居功自傲,每次战后都将功劳归于主将。这种谨慎,让他在瓦岗寨中始终安然无恙,也为他日后在唐廷的生存埋下伏笔。
不久后,瓦岗军内部发生矛盾。
李密为了完全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便设下了“鸿门宴”邀请翟让,席间将其斩杀。
而徐世勣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伤。王伯当急忙喝止,徐世勣才得以幸存。李密也不想浪费这样一个人才,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为自己效力。
徐世勣识时务,便答应了下来。随后他便跟随李密对上了唐军……
谁曾想,唐军十分厉害,李密兵败只得降唐。而许多瓦岗旧将也纷纷背弃旧主,投靠李渊。
但当徐世勣做选择时,他将自己控制的州县户籍、钱粮册籍整理好,先交给李密,再由李密转呈李渊。
这一举动看似迂回,实则高明。因为既保全了对旧主的忠义之名,又向新主展示了忠诚。
李渊大为感慨,认为其性情纯真,绝对是忠义之人。随后他便赐他李姓,徐世勣从此成为了李世勣。
不过,李世勣虽也想归顺李唐,但因窦建德是河北义军领袖,占据河北、山东一带,势力强大。
如果李世勣直接投唐,窦建德可能会抓捕或杀害其父徐盖作为报复。思虑再三之后,决定先假意为窦建德所用,取得其信任,再行图谋。
不久后,李世勣在获嘉袭败王世充一部,此战大获全胜,收获颇丰。窦建德因此对他大为信任,还十分亲近。
李世勣在经过漫长的布局之后,终于取得了窦建德的信任,并成功劝说他亲征河南。他本想在途中借机将其诛杀,但却没有找到机会。
眼见大计无望,李世勣既无法取窦建德性命,谋杀其部将曹旦的计划又遭泄漏,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与郭孝恪率领几十名骑兵归降唐朝。
李世勣归降之后,适逢虎牢关之战,当时的秦王李世民以三千精兵对阵窦建德十万大军。
众将领见此情景纷纷心生畏惧不敢说话,只有李世勣献计表示可以深挖壕沟,筑起高壁,等待敌人粮绝。
最终,唐军大胜,窦建德被擒。战后论功时,李世勣却主动将首功让给李世民的心腹,这让李世民赞赏不已。
在庆功宴上,李世民亲自为李世勣斟酒,还向房玄龄夸赞他。
也正是因为其能力出众,所以他只能小心谨慎,生怕卷入朝堂纷争。然而,某些事不是他想躲,就躲得过去的……
当时天下大势已定之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逐渐显露。
秦王府的谋士们日夜谋划,而李世勣作为军中重将,自然成为双方都想拉拢的人。
李世民曾多次试探李世勣的态度,暗示他站队。然而,李世勣以我只对大唐忠心,不想参与其他私人斗争为由,婉拒表态。
李建成一方同样不甘示弱,多次以高官厚禄相诱,但李世勣依旧不以为意。
玄武门事变前夜,尉迟恭、程咬金等秦王府旧部纷纷劝李世勣站队,他却称病不出。
而事发当日,长安城杀声震天,李世勣的府邸却大门紧闭,既未支援李世民,也未向李建成报信。
李世勣当然明白若扶持李世民上位,自己必然会有高官厚禄,但翟让死时那满是不甘与绝望的神情却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影。
事后,李世民曾试探问道:如果当时我失败了,爱卿怎么办?
李世勣跪在地上向李世民一拜:我会为陛下收尸,之后自刎追随陛下。
这个回答看似忠诚,实则滴水不漏。他既未承认支持李世民,也未表露对李建成的同情。李世民大笑,笑意却未达眼底。
因为对于他们而人来说,这场心理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李世民登基后,把东突厥之战的重任交给了李世勣,又任李靖为兵部尚书,让其二人配合作战。
开战后,李世勣和李靖从两地出击,之后成功会师,大败突厥。
一时间,李世勣的名字在突厥部落中如雷贯耳。但不管取得何种战功,李世勣却从不居功自傲。
征讨薛延陀时,他故意放缓行军,让李道宗先立头功;平定高昌后,他主动交还兵权,闭门谢客。
李世民屡次想任他为宰相,他却三番推辞,表示只愿掌兵在外,护佑大唐边境安宁。
于是,整整16年,李世勣兢兢业业地镇守边疆,在此期间,很少有突厥军队敢来进犯。
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让李世民既放心用他,又不敢完全信任。
某次宴会上,李世民醉后对长孙无忌说:李世勣这个人,智谋远大于忠心。
这之后李世民曾因为立储的事情在半夜传召李世勣。
面对皇帝魏王与晋王哪一个更好的致命提问,李世勣表示这都是陛下的家事,我不敢听,也不敢发表意见搪塞。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当众夸赞其识大体,实则在心里认为其极为狡猾。
但是,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勣却一直被李世民忌惮,那么李世民逝世后李世勣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呢?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他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开始安排起后事,而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太子李治顺利继位。
一日,他突然下诏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然后告诫太子李治:李世勣一生功劳无数,我死后如果你镇不住他,那就一定要杀了他。
在李世民的谋划里,若先将李世勣贬出京师,且他被贬没有怨言,那么李治就有了对李世勣施加恩惠的机会。
等登基后再重新起用李世勣,那样他必然会对李治无比忠心了。
李世民离世后,为了显示孝心,下令“世”和“民”两字都要避讳,因此李世勣改名为李勣。
李勣接到被贬的诏书时,正在庭院修剪梅枝。他看完圣旨,一言不发,当日便离京赴任,临走时甚至顾不上和家眷进行告别。
三个月后,李治召他回朝,他听从父亲的遗训,重新重用了李勣,任命其为尚书左仆射。当李勣跪谢新君时,他的靴底还沾着叠州的泥土。
回朝之后,李治对他格外倚重,将征讨高句丽的重任交给当时已经七十六岁的李勣。
随后,李勣挂帅东征,在和薛仁贵的配合下大败高句丽军。终于完成李世民未竟的事业——灭亡高句丽。
当他站在平壤城头时,朔风吹起白发,恍惚间又看见那个在瓦岗寨意气风发的少年。
李勣死后,陪葬昭陵,享尽哀荣。他的书房里,始终摆着一局未下完的棋。
黑白交错间,仿佛映照着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永远留一子活路,永远不让自己成为棋盘上唯一的胜者。
在权力场中沉浮数十载,李勣用他的智慧证明: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能赢得多少胜利,而在于能在最危险的游戏中全身而退!
来源:文史闯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