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政权的合法性(十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6 22:36 1

摘要:李唐的天下肯定不是来源于禅让,但要说全是凭武力打下来的也有些牵强。从客观事实上看,一半的天下确实是武力打下来的,另一半则是李密替他打残后作为礼物白送给了同姓的李家。李密白送了另一半天下的同时也将一个神秘的谶语符号送给了李家。

隋唐,宗教神化和政教合一的实践(中)

李唐的天下肯定不是来源于禅让,但要说全是凭武力打下来的也有些牵强。从客观事实上看,一半的天下确实是武力打下来的,另一半则是李密替他打残后作为礼物白送给了同姓的李家。李密白送了另一半天下的同时也将一个神秘的谶语符号送给了李家。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李密》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相谓曰:“斯人公卿子弟,志气若是。今人人皆云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吾闻王者不死,斯人再三获济,岂非其人乎!”由是渐敬密。”当时东都洛阳流传着一本著名谶语小册子《桃李章》。《桃李章》中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一个名叫李玄英的人破解了这本小册子里的谶语。“桃李子”,说的就是逃亡的人姓李;“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说的皇与后去了扬州就不会再回来了;“勿浪语,谁道许”是秘密的密字。这谶语说的很直白,简直就是在告诉大家李密是那个逃亡的天选之子!“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和张角那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简直就是对仗工整的四言绝句。这件事发生在李密追随杨玄感造反兵败逃亡到瓦岗寨的时候。瓦岗寨当时可是翟让土匪集团的老窝。李密就是借着这个神秘的谶语符号夺取了瓦岗寨的头把交椅正式起家的。

这剧本在秦汉时代已经演绎过多次了。在汉朝王莽祸国之前,一本叫做《赤伏符》的图谶就造成过巨大的反响。这本图谶中有这么一句话:“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民间传来传去简化为“刘秀当为天子”,王莽杀刘秀的故事就这样引出。当时很多人都非常迷信谶纬,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谶讳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因而谶纬之学鼎盛于东汉,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盛行于世。由于官方的倡导,以至于当时上到国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下到百姓日常婚丧嫁娶祭祀,都要依谶纬来决定。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的万年历上就有着谶纬学的遗迹。

谶纬之学往上追溯,可以溯源到先秦时期的方仙道,后来又融入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祖师爷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西汉时期道家黄老之术是社会主流,于是这些方术流派又依附了道家学说。先秦时期道家学派本身就很庞大的,黄老学说本身就有“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汉武帝时期,方仙道达到了最高潮。一方面儒家董仲舒将这些带有谶纬神话的学说融入到了他的“君权神”、“天人感应”理论之中,另一方面汉武帝像秦始皇一样迷信求仙得道,长生不老,在他的身边,围集着一大批方士。由于谶纬往往会“妄议朝政”,涉及到统治者的合法性,容易被人利用,威胁统治秩序,所以自西晋开始历代都加以禁毁,但到了唐代却又开始流行。

李密当初正因为合谶语,才能逐步得到整个中原的名义上拥护。当初李密在理论上只要拿下洛阳,就没有李唐王朝什么事儿了。他就是那位天选之李,中原盟主,某朝开国皇帝李密。而且李密确实也有那个底气和实力。瓦岗寨在当时可是神奇的存在,《隋唐演义》的大佬都齐聚了。咱们家门上贴的那两个门神,秦叔宝、程咬金这些大唐名将曾经可都是李密的部下。隋王朝在中原的主力军几乎是被李密一个人带着几股土匪消灭的。在李密大败隋朝中央军主力围城洛阳的高光时刻,李渊可是舔着脸吹捧过“徙何李”是天命李,我这“大野李”的户籍将来给个封地就行。

李渊一家刚在太原起兵时,远没有那么神武。突厥南下劫掠太原时,李渊窝在仓城和晋阳宫直接就怂了,愣是没敢迎战,眼睁睁看着百姓被霍霍。即便是在李渊称帝后人家突厥的使者也是被引升御座的帝王待遇啊。

可惜李密自己决策失误没能持续印证谶语。谶语这玩意,一定是越应验,越灵,身边的人也就越会深信不疑。任何宗教神学都不仅仅是讲故事,一定要适当的显灵才会真正赢得信徒的认可。当李密选择出走李唐这体条路时,他的谶语符号光环也不在了。恰好此时的大唐战神李世民正在上升势头上,这个“李氏当兴”的光环自然而然的就送给了李唐。从此李唐就成为了合谶语的那个真名天子。瓦岗寨的那个强大战斗力班底,也直接被李密送给了李世民。就此大唐战神才算是羽翼丰满,天下无敌。

谶语是什么?在那个年代就是合法性。没有合法性,你李唐反隋就是犯上作乱,师出无名,你的得国成本就会非常高,只有杀光所有不服气的人,才能坐稳江山。合谶语就是顺应天命,天下百姓都会自然信服。这种自然而然地信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思想在全社会的广泛流传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合谶语的天命之人,就相当于亚伯拉罕宗教里的弥赛亚,佛教里的佛祖转世,是神派到下界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李家特别相信这种天命。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把到道家的神仙谱系和自己家的天命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在他还没有登基时,就曾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任太史令的傅奕给唐高祖李渊上了一份《请废佛法表》。傅奕以“天下大治”必“共遵李(道)、孔(儒)之教,而无胡佛故也”的理由,奏请灭佛。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不甘心的傅奕又给李渊上了一份《请除释教疏》,再次阐述了佛教对世俗统治的危害,强烈的建议灭佛。受到了李渊的重视,于是将这个问题拿到朝堂上来讨论。《旧唐书·傅奕列传》中记载:“高祖付群官详议,唯太仆卿张道源称奕奏合理。中书令萧瑀与之争论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萧瑀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梁武帝萧衍的后代。萧衍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尊佛皇帝。

萧瑀反对灭佛,代表了多数南方士族的态度。李渊本人,自然也看到了佛教发展中的一些弊病,在武德八年下诏说:"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释教后兴,宜从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于是将道一、儒二、释三的排名敲定。由于佛教自汉代东传以来,历经数百年发展,加之很多原来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都信奉佛家,隋朝时期又大兴佛教,信徒众多,社会基础甚广,李渊不得不慎重考虑灭佛的代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初,李渊又下达了《沙汰僧道诏》。武德九年中,发生了震惊大唐全国的“玄武门之变”,李渊下台了,李世民上台了。《新唐书·高祖纪》:“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复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赐为父后者袭勋、爵,赤牒官得为真,免民逋租宿赋。己卯,太白昼见。”

在宗教问题上,唐太宗继承了父亲的做法,以抬高道教来抗衡佛教。他还命高士廉等专门编写了一部《氏族志》,书中指出李姓王朝家族,与道教始祖老子同出一系。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贞观十一年(637年)他还颁布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要求在一切重大庆典中,命道士、道姑坐在僧尼之前,安排的可谓是细心周到。

《旧唐书·傅奕列传》中,还有这么一段记载,太宗常临朝谓奕曰:“佛道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奕对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初止西域,渐流中国。遵尚其教,皆是邪僻小人,模写庄、老玄言,文饰妖幻之教耳。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显然,李世民是认可傅奕的观念的,但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是傅奕看不到的。

从隋末的天命李谶言在他们家身上应验开始,李世民就对道家的这套东西颇为感兴趣。李世民对道教的兴趣很早就显露出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还记载了茅山道士王远知的故事:“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也就是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已经和道士集团颇有往来,他的很多行动也都得到了道士的支持。

前朝两任皇帝都是佛教徒,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修建佛寺,推广佛教。佛教作为国教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各种影响,李世民是心知肚明,宗教神权能够带来的独特优势他也是了然于心。他作为一个自视为汉人皇帝的统治者,和前朝的统治基础截然不同。隋朝皇帝崇佛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原因,当时胡汉交融并不充分,尤其是身边的铁杆统治阶层,关陇贵族集团还有很多祖上是胡人血统,以佛教作为国教对于民族融合巩固统治地位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李唐作为汉人皇帝,自然不能再尊胡人的佛教为国教。而且李唐的统治根基几乎全是李世民一手缔造的新关陇贵族集团,和隋朝的底色已经完全不同。而儒家那一套在宗教神权的佛教面前显然也不够打,劣势满满,不足以从上到下凝聚人心。道教的特殊性就凸显出来了,一来,道教是汉人的本土宗教,在汉人当中依然有着不少信徒基础,二来道教遵奉老子(李耳)为道祖,李家也姓李,加上民间谶言的加持,李唐就和道教的祖先攀上的亲戚。自此,李唐版宗教神化和政教合一社会实践正式开启。

唐代崇道活动自唐高祖李渊起,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高潮,后世除了武则天时期以及唐肃宗、唐代宗时期有过短暂的反复外,道教一直是唐朝的国教。李唐直接将道教祖师爷和自己的血脉联系在一起,自称为老子后裔。我身上流着神的血脉,都不用儒教那套天命授权了。我就是天命,天命就是我,还禅让什么毛线。朝廷就是教廷,李唐皇帝既是全国宗教的一把手,也是全国政治的一把手。这手段和几乎同一时期的伊斯兰教主默罕默德的政教合一政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将政教合一思想政策灌输给整个统治阶层的人是李世民。《西游记》第十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章节,这一章节讲述了唐太宗为什么命玄奘去西游的原因。“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十八层地狱本来就是发源于佛教的概念,早期的道教是没有什么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之说的。道家的现世报中,人死之后要么成仙升入天界,要么灰飞烟灭。这一段在佛教徒看来,就是你看,你的老爹李渊不信佛,结果死了都不能超生,还在这里等着你呢,等你真死了,你也投不了胎。可是这里却忽略了,隐太子李建成却是信佛的。李建成小字毗沙门。毗沙门其实就是如来坐下的四大天王之一。)但是迎接他的地府崔判官,却早早就跪在路边了,嘴上还喊着:“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判官跪迎也许是魏征打了招呼,还说得过去,但后面的待遇就让人摸不到头脑了。“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李世民的地位高到十殿阎王都要出来行礼迎接了。李世民的老爹李渊,迟迟不能超生,流落地府街头,成了孤魂野鬼。青面獠牙鬼敢喝退信佛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对于李世民却是毕恭毕敬。而且直接给李世民改了生死簿,填了二十年阳寿回去了。李世民在地狱遇到的两个兄弟才是他想要玄奘去取经超度之人。而他自己根本就不在乎转世投胎,他死后那是要升仙去接天上的班的。这就是人神一体的结果,李世民已经不是普通人,地府也得罪不起。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宗教一家独大的后果,会使得宗教向世俗政治迈进,进而干涉世俗政治,这个麻烦甚至比造反和叛乱还大。特别是道教本身就有造反的基因,如果借势搞出些什么幺蛾子来,统治阶层一定会头疼无比。但是到了李唐这里,直接终结了这个问题的讨论。我是教祖老子的血脉,你们就说怎么反吧?总不能把老子的桌子也掀了吧。

看看唐朝这些皇帝的谥号就知道,他们在宗教神权这条道路上有多用心。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太”、“玄”、“德”几乎每一个字都取自道家经典的高频经典词汇。完全是把自己都融入到了宗教神谱当中。就连老子都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冠以大帝的名号列入李唐宗庙,成为唐朝的护国之神。即便如此推崇,终唐一朝,道教从来没有搞过什么造反活动。这和东汉末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佛教在唐朝虽然还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已经明显在道教乃至儒家之下了。《西游记》中著名的唐长老玄奘也是仰仗着名号前面的“唐”字,而横行西域的。倘若没有了“唐”字的加持,恐怕不会在印度受到那么高的礼遇。李世民还曾劝说玄奘法师还俗,只因为他曾通过西域去印度取经,对西域的道路和环境比较熟悉,对唐朝经略西域很有帮助,甚至还让他把《老子》翻译成梵文向西域反向传播。

但想要把道教信仰真正贯彻落实到全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毕竟,经过了南北朝和大隋朝的发展,佛教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由于佛教教义的普世价值包容性,在下层百姓中非常容易传播。道教比起佛教来,包容性显然欠缺一些。一开始只能影响到上层的统治阶层。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开始主动下场,由国家直接在全国各地兴办道教场馆。唐玄宗还在长安、洛阳下令建了“玄元皇帝庙”,里面除了供奉李耳的石雕像外,还同时雕刻了唐玄宗和宰相李林甫的石像,以天子和宰相为教主侍从,侍立于老子左右。百姓参拜道观的同时,也参拜了皇帝。道教至唐玄宗时期才是深入人心,很多原本信佛的王公大臣也都纷纷弃佛从道。

这中间有个小插曲不得不提,就是武则天时期。唐太宗曾诏道士女冠于僧尼之上。武则天则置佛教于道法之上,唐睿宗又复僧道并行之制。这样的反复对于对各大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武则天时期有个叫法明的和尚,编撰了四卷《大云经》,并称:“太后(指武则天)乃是西天弥勒佛下世,应取代唐朝做天下主。”颇得武则天欢心,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媲美李家道祖的仰仗了,自此武则天就自诩米勒转世,佛祖降临,在全国各地大修大云寺,支持以佛抑道。因为她知道自从李唐将道家和自己祖先捆绑后,想要彻底扳倒李唐的统治根基就没那么容易了,除了物理上消灭李唐血脉的后人,拔除道教的影响力才是根本。所以终武曌一朝,佛教和道教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但是即便有武则天的支持佛教仍然没能扳倒已经扎根很深的道教。可以说道教稳固了李唐的法统。

在唐朝立国二百多年后了,傅奕当年愿望的终于实现了,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公元 845年 )发出了灭佛的指令,灭佛行动持续了六年,直到唐武宗驾崩。

总体而言,李唐的政教合一策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非常的成功。道教自始至终和李唐的国运融为了一体,兴衰同命。唯一的不良反应就是道教中的长生不老修仙术,又开始出来霍霍皇帝本人了。晚年的唐太宗,又向往秦始皇,走向了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最后服下了胡僧奉献的仙丹,中毒死去。一代明主,也没能抵挡住成仙的诱惑。他的子孙们也不遑多让,死于丹药的比比皆是。

当然,以道教为国教也有一点很拉跨。道教毕竟是汉人的宗教,神仙体系也是汉人谱系,加之李唐皇帝将自己都列入了道教祖师的族谱,让这个宗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你总不能让巴望着外族也跪拜你的祖先吧。

相比较而言佛教的普适性就很好了。不论是朝鲜、日本,还是印度和南亚诸国,佛教信仰都是可以通用的。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佛教引入后也迎来了大发展。形成了同时代另外一个政教合一的强国。

贞观四年,大唐灭了东突厥后整个亚洲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这个佛教徒,带着释迦摩尼像走入了高原,建了寺庙,还将佛经藏译。佛教就此进入了青藏高原。吐蕃在此加持之下,开启了飞升之路。

在青藏高原上之前是一种叫苯教的原生宗教,是多神教,类似于一个村一个神。每个高原上的小部落都有点政教合一的性质,村长都身兼教皇去统治本村。藏传佛教的小布达拉宫里,有一种头盖骨做的碗,属于庙藏法器。你以为这碗用的是死人的头盖骨?实际上,他们将小姑娘养到12岁,全身埋在土里,然后活活把头盖骨锯下来做成的,叫做“嘎巴拉碗”。而且这种佛教法器以前虽然很珍贵,但是也有很多。这也许就是一种苯教原始遗迹。

文成公主这一来,好了,大家都信佛教,将原来多元化的苯教都融入了佛教。佛教成了最好的统治工具,都统一拜了佛祖。对青藏高原这种资源稀缺的地方来说,成本最低的组织模式就是宗教。吐蕃在佛教的加持下成为了一个足以抗衡大唐的强大国家。如果说换一个宗教,比如说道教,在西藏肯定是无法发挥这样的作用的。当地的民众很难和汉人认同同一个祖先。

藏传佛教发展到后来,在元明时期形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制度,就是活佛转世。到1288年,噶玛噶举派首创了活佛转世。这智慧简直绝了。活佛转世系统堪称是青藏高原上解决政教合一矛盾的终极解法。活佛转世系统开始迅速风靡全藏并全部铺开,并在席卷高原后慢慢走出高原为一些政权的特殊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格鲁派有了蒙古强力外援随后开始在青藏高原上扩大信仰版图。为了让自己的政治正确从根儿上无懈可击,俺答汗开始推动让藏传佛教的精神文明之花开遍草原,藏传佛教就这样渐渐成为了蒙古百姓的信仰。

李世民这个天可汗在后来没能顺利传给子孙后代,某种程度上上就差在了宗教这块短板上。这个宗教统治的解决方案最终帮助大清实现了低成本的四海一统。

来源:赢若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