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的话: 唐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围绕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和“服务唐山增光清华”校友会宗旨,认真讲好校友的故事。讲好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清华1961级校友李伟民、李淑香扎根唐山,扎根开滦,为国家需要多岀煤出好煤做岀重要
编者的话: 唐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围绕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精神和“服务唐山增光清华”校友会宗旨,认真讲好校友的故事。讲好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清华1961级校友李伟民、李淑香扎根唐山,扎根开滦,为国家需要多岀煤出好煤做岀重要贡献。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浑身上下,充满清华力量。
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之际,唐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人来人往。五、六十年代毕业到唐山的一批清华人中,李伟民、李淑香这对校友夫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1961年从唐山考入清华读本科6年,1967届毕业的同学,又一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默默付出,风雨同舟,携手前行走到今天。
清华1961级李伟民(右)李淑香
东北7年艰苦磨练
李伟民和李淑香一个生于1943年,一个生于1942年,1961年从唐山一中考入清华,李伟民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微电机专业,李淑香读清华电机系发电厂电力网专业。他们在清华园刻苦学习,加强身体锻炼。李淑香上中学就是唐山市体操队优秀队员,她和李伟民又一起成为清华体育代表队体操运动员。他们在清华不仅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而且训练岀良好的身体素质。李伟民曾两次参加国庆大检阅,上大三时参加国庆游行,编入北京高校清华民兵方队,成为扛重机枪的队员,每挺马克沁重机枪由三个人一组,前面两人各负责一个前脚架,重量较轻,李伟民负责后脚架,据军队来的教员说,后边的人承受的重量约70斤。民兵方队经过天安门是自东向西行进,一步75厘米,在东标语塔以东为便步走;开始进入东标语塔为齐步走,东西华表之间为正步走;出西华表恢复齐步走;出西标语塔恢复便步走。第二次参加阅兵,他扛步枪,再次进入北京高校清华民兵方队,接受天安门上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检阅,说起这一段,激动一辈子。
李伟民、李淑香虽然是1967届毕业生,分配却等到1968年,清华大学1965年至1969年四届毕业生一起分配,面向边疆,面向艰苦地方,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俩毕业时确定了恋爱关系,学校分配时给予了考虑,李伟民分配到沈阳,李淑香分配到抚顺,当年清华情侣毕业安排这是距离最近的,乘坐绿皮车3个小时。
李伟民分配到沈阳第二微电机厂,七八十人的小工厂没食堂,没宿舍,他就先住托儿所,后住办公室,砖头草垫子当床。这里生产缝纫机小马达,与李伟民微电机专业还算专业对口。他赶上农业抗旱,厂子生产潜水电泵电机,让他大显身手,这得益于在清华上学时车钳电铆焊每一个工种都在学工时学习过一星期,并且亲自动手干过。厂里工人师傅看他干啥像啥,不仅有知识,动手能力强,而且能解决难题,对他刮目相看。
李淑香分配抚顺电业局变压器修造厂,她这个清华电机系发电厂电力网专业高材生,干起工作根本不知道累,那个年代,黑天白夜干,有时候加班加点,夜里回不了宿舍,办公室里睡滿了人,地面没地方挤,她就在放文件的卷柜顶上睡一觉,好在练过体操,身体灵活,其他人很难爬上去。
1969年,他们的儿子岀生,李淑香每天带孩子,挤公交,吃食堂,就是天大的困难也都是咬牙克服。李伟民远在沈阳顾不上,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可以坐通勤车跑抚顺,照顾一下妻儿。他们在东北沈阳、抚顺一直工作了7年,直到1975年才有机会调回唐山。当年唐山煤研所负责人希望这两位清华毕业生能够留在研究所工作,李伟民的父亲李桂芬当时任开滦唐山矿总工程师,他坚持让李伟民、李淑香到基层,安排在唐山矿机电科,俩人从此开始了围绕矿井罐笼提升,井下综机采煤,紧张又复杂的机电工作。
开滦煤矿大显身手
1975年11月,李伟民、李淑香从东北沈阳、抚顺调到开滦唐山矿机电科,那时全国“学大庆赶开滦”,开滦时刻都在千方百计“多岀煤出好煤”,唐山矿机电科有职工1800多人。机电科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他们俩带着清华大学学习的知识,投入了中国第一座煤矿井上井下检修机电设备的工作。
李伟民、李淑香在开滦唐山矿工作不到9个月,举世罕见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李伟民父亲李桂芬总工程师正在矿上值班,不幸因公牺牲。李伟民忍住悲痛,从废墟中爬出投入抗震救灾,冒着余震进行矿井上下探险,了解井下水情和机电设备损坏情况。唐山矿井下一天几万吨水,地震停电,矿井淹没。要想恢复生产,第一步就是排水。一次正在井下组织安装水泵和管路,突然发生险情,大量泥沙从唯一通向地面的井筒中涌出,作为组织者,他首先想到的是工人师傳们的安全,立即组织大家撤离井下,而自己最后上井。为抢挖抗震煤,李伟民曾经一连上9个班,矿灯用几个,三天三夜连轴转,保证了开滦在震后迅速生产岀抗震煤,并全面恢复生产,他成为抗震救灾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党中央关心唐山抗震救灾,关心开滦煤炭生产,中央领导一次又一次到唐山,而且要亲自下井慰问煤矿工人。开滦領导担心首长安全,为保证上下井罐笼安全,特别指定清华毕业的技术人员李伟民专门负责,李伟民肩负重任,关键时刻勇于担当,他把在所学知识充分运用,提前做好全面检修,保证了中央领导到井下视察的安全。
开滦煤矿为了保证多岀煤,机电检修都是在夜里进行,李伟民和李淑香在开滦唐山矿像打仗一样争分夺秒,过年过节更是机电检修最忙碌的时间。
李淑香作为一个女性技术人员能够很快适应煤矿企业艰苦的环境和复杂多面的技术工作,得益于母校清华大学"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和雄厚的理论基础教育。
她刚到开滦煤矿不久,就投入大型设备系统检修,春节零下二十来度的三九寒天,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三十多米高的天轮平台露天作业,并在一夜之间沿陡梯上下九趟,获得工人师傳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入矿后她负责电气技术工作,经过井上下多次现场调研,首次完成了全矿完整的高压供电系统图。
唐山矿三号井担负着全矿近一半的提煤任务,但由于是四十多年前的老设备,又经受过大地震,主发电机时常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生产。她组织工人技术骨干,全面测试,确认震损修复备用部件的可靠性,终于排除该井主发电机故障。
煤矿大井提升是矿井的咽喉,百年开滦更换数吨重的大井天轮一直釆用在数十米高空解体进行,工作环境恶劣,不安全因素很多,特别是耗时太长,为了多出煤缓解国家能源短缺的压力,领导提出能否整体更换。但对于重量达数吨,直径达数米的天轮,又在地面密集的建筑物群中作业,这个起重系统非常复杂,需要多台绞车配合才能完成,绞车的能力和钢丝绳的选型需要复杂的力学计算。这本应由主管机械的技术人员完成,但领导最终却选定了李淑香这个主管电气的承担了此项工作,由于清华教给了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此,开创了百年老矿整体换天轮的先河。
李伟民以深厚的知识基础,熟练的技术掌握,不断进取的创新,在1980年成为唐山矿拥有1800多员工的机电科科长,1983年成为唐山矿机电矿长,1986年成为开滦矿务局机电副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获市、省、部科技奖11次;获两项国家专利;多次组织大型工程、指挥处理重大事故;主持改进大型提升机直流电控系统;提出并参加首台国产快开门高压防爆开关的设计和研制;较早提出煤矿井下电网对地电容电流自动补偿问题,并组织开发了动态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组织朱镕基指示进行的水泵、风机节能改造的开滦试点工作,创造了向全国推广的经验;组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发出5种国内首台大型洗煤设备,并实现全套引进的洗煤厂设备国产化;领导《采煤工作面机械润滑及液压传动系统跟踪监测和失效预报》课题组取得的成果,被著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鉴定为"在诊断结果和实际工况吻合率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方法"属国内外首创",被评为国家"八五"期间优秀科技成果和优秀专利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被世界发明家协会评为"国际发明金奖",被多家媒体宣传、多种书籍收编;受原煤炭部派遣,两次赴欧洲考察煤炭工业现代科技;赴坦桑尼亚圆满完成国家外经贸部委托的解决援外工程技术问题的任务;参加行业和地方部分学会的创建和发展,被选为13个学会的委员、高级会员或领导成员;撰写论文、专题报告17篇;参加《中国煤炭工业百科全书》编写,担任《河北煤炭开发技术》"机电篇"主笔;被聘为高校兼职教授、硕士、博士生兼职指导教师、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获河北省唐山市松下环保奖励基金一等奖、同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失效分析专家"称号;1999年被国家煤炭工业局(原煤炭工业部)评为"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业绩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等50多部典籍。
李淑香后来成为开滦设计院正高级工程师。
无体育不清华
2018年,唐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组织毕业50周年的清华老校友召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座谈会。 李伟民亲自驾车和李淑香一起参加座谈会。校友看他新买的小型宝马车,问他70多岁买新车还有多大用处。李伟民说:“李淑香腰疼病严重,医生让她臥床3个月至半年,躺了几天感觉不行,真要躺下去,恐怕连站起来都费劲。我俩一商量,买辆新车代步,开车到市乒乓球馆去打球。每天雷打不动,挥拍打球让李淑香腰疼不治自愈”。不愧是清华人,一般人退休后超过70多岁的人如果遇上腰疼病,恐怕不会买辆新车,专门拉着老伴去打乒乓球。李伟民不仅当司机,而且当陪练。几年过去,两个人身体灵活,步法矫健。
2025年4月27日清华建校114周年当天,老两口在唐山挥拍打球,俩人在清华都是体育代表队体操运动员,李淑香是国家一级体操运动员。
“无体育不清华”,校内校外一个样,贵在坚持。这就是清华人的格局,面对难题不纠缠,做出决定有定力,分折判断讲科学,敢于另辟蹊径去实现健康的目标。
李伟民和李淑香都是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高)岗位退下来。李伟民喜欢栽花种树,还愿意种瓜种豆,他种的冬瓜又大又圆。他和李淑香生活特别有规律,每天定时去打乒乓球,用李淑香的话说:“天天都像赶火车”。
李伟民和李淑香从1961年考入清华至今已经64年,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服从大局,在艰苦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关键时刻一展清华人风采。退休后二人均被民营企业骋为总工和顾问,李伟民作为原煤炭部咨询机构的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和城市的科技或经济发展规划的咨询、编制工作,继续发挥了余热,实现了"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他们如今已经80多岁,仍然关心科技发展。每天时间安排紧张有序,谨记“无体育不清华”,为坚持打乒乓球,“天天都像赶火车”。人生的楷模,具有无穷的榜样力量。
左起:李学明、樊学志、李淑香、李伟民、康洪震、费袆 。新老校友相聚在唐山市清华大学校友会和校友们回忆往事。
李伟民和李淑香他们不片面追求长寿,追求的是生活和生命质量,为此尽量做到: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医疗资源少浪费,有利国家和社会。
平凡的人,普通的事,串连起来细琢磨,你会发现,默默付出的老一辈清华人,活的精彩,平凡而伟大。
来源:清华唐山校友劳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