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成为何被称为王老虎?他带出来的部队后来成为卫戍区王牌劲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7 12:29 2

摘要: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这些分散的游击力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整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投身抗日洪流。

华野的6纵司令王必成为何被称为“王老虎”?因为他带出的部队后来成为了卫戍区警卫第三师,为何被称为"御林军"?看看这支部队的起源和战绩就知道了!

王必成在动员会上发言(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支部队的血脉可追溯至红军时期。

当红军主力踏上漫漫长征路时,湘赣、闽粤等地的游击健儿依然高举革命旗帜,在敌人的夹缝中顽强生存。

其中,鄂豫边区桐柏山上的游击队伍如星星之火,在黑暗中默默蓄力,终成燎原之势,成为这支部队发展的核心骨干。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这些分散的游击力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整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投身抗日洪流。

随后,该部驰骋于苏中、淮南战场,屡次重创日寇,在夜袭来安城、半塔集保卫战等经典战役中铸就了不朽战功,逐步成长为华中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1941年,新四军有一位因作战如虎般凶猛而被誉为"王老虎"的指挥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第六纵队司令王必成。

1938年夏,王必成随新四军第一支队挺进苏南腹地,开启了与日寇周旋的艰苦岁月。

当时的新四军装备简陋,武器匮乏,但王必成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谋,在敌后战场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首创"战例。

7月1日的深夜,王必成率领精锐悄然逼近日军重兵把守的新丰车站。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守备队,他摒弃了常规交锋方式,命令战士们如猫般潜行至车站外围,随后以密集的手榴弹齐发开道,紧接着点燃预先准备的柴草束实施火攻。

顷刻间,熊熊烈焰吞噬了日军营房,30余名敌兵命丧火海,另有10余人在仓皇逃窜中被精准击毙。

这场战斗不仅开创了新四军夜袭作战的先河,更以零伤亡的完美战绩呈现在大家的眼中!

1939年深秋,日军调集200余精锐兵力对茅山根据地发动扫荡,王必成率领"老虎团"冒雨驰援。

战斗最激烈时,天公不作美,暴雨如注,战场能见度急剧下降。

此时,王必成灵机一动,下令点燃湿稻草堆,借助滚滚浓烟掩护部队发起猛烈冲锋。战士们在泥泞的战场上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格斗,最终以压倒性优势全歼168名日军,生擒7人。这一战果震惊了敌我双方,延安总部专门发电嘉奖,将此役誉为"延陵大捷",而江南百姓从此亲切地称呼这支铁军为"老虎团"。

1944年初春时节,王必成又精心策划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伏击战。他预先在杭村山谷地带布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口袋阵,耐心等待日军运输队进入伏击圈后,以三发精准的炮弹摧毁了敌人的九二式步兵炮阵地。

这场战斗不仅缴获了珍贵的重型武器,更激怒了日军,迫使其调动近4000人的兵力疯狂反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王必成指挥部队将缴获的火炮深埋地下,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周旋长达一个多月,最终成功保存了这批来之不易的战利品。

这门饱经硝烟洗礼的传奇火炮后来被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老虎团"赫赫战功的无声见证。

抗战胜利的号角吹响后,王必成率部转战华东战场,逐渐成长为华野锋利的攻坚尖刀。

他指挥的第六纵队以"猛冲、猛打、猛追"的作战风格声名远播,成为国民党军队心中"最不愿面对的对手"。

1946年盛夏,面对国民党军队对苏中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王必成率领第六师参加了七次重要战役中的五场主力战斗,共歼敌1.6万余人,战绩斐然。

在气氛紧张的邵伯保卫战中,他巧妙指挥部队依托水网地形节节抵抗,虽付出了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却成功毙伤敌军2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三天拿下邵伯"的狂妄宣言。

1946年寒冬,王必成在涟水城下首次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狭路相逢。

面对张灵甫指挥的这支装备精良的美械王牌部队,他依托城墙工事展开了长达14个昼夜的血战。尽管最终因战略调整不得不撤出阵地,但却重创了74师3000余人,大大削弱了敌军的实力。

这场殊死较量被陈毅同志誉为"虎口拔牙"的壮举,也为日后孟良崮决战埋下了伏笔。

尽管在第二次涟水战役中暂时失利,但王必成很快在豫东战役中重整旗鼓,率部成功活捉了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创造了"围点打援"战术的经典案例,展现了军事才华。

1947年仲春时节,华野决心在孟良崮一举歼灭74师主力。

王必成临危受命,率领六纵战士们日夜兼程,奔袭120公里,抢先占领了垛庄要隘,成功切断了敌军的退路。

总攻开始后,他亲临前沿指挥,仅距敌军主峰4公里,在他的指挥下特务团如利箭般突入74师指挥所,当战士们从山洞中抬出张灵甫的遗体时,王必成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誓言:"此仇已报!"

孟良崮战役中六纵共歼敌5700余人,彻底终结了国民党"御林军"的神话。

渡江战役的烽火尚未熄灭,1949年,随着胜利的曙光普照大地,这支英勇的部队迎来了崭新的面貌:改编为24军。

在这支钢铁劲旅中,70师麾下的210团,也就是那支闻名遐迩的"老虎团",成为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先锋力量。

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70师随24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挑起了上甘岭阵地防御和夏季反击战的重担。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部队凭借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术,成功牵制住了美军主力,打得敌人焦头烂额。

整个朝鲜战场行动中,他们累计歼敌近万人,不仅展现了卓越的作战能力,更证明了这支部队在不同战场环境下的超强适应力。

1955年凯旋归国后,70师逐渐融入卫戍区这一战略防御体系,随后,步兵70师以其出色的战斗素养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首批现代化试点单位。

1962年,70师一举成为全军第一个现代化机械化步兵师,配备了当时先进的战场营和高射炮团,其中主力210团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全军机械化建设的标杆和样板。

这段时期的装备升级与战术革新,犹如一把钥匙,为部队日后肩负起卫戍重任打开了崭新的大门。

1966年盛夏,中央军委一纸千钧调令,改变了这支部队的发展轨迹:70师正式脱离了24军建制,转隶卫戍区,并在1969年更名为警卫第三师。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番号变更,更标志着部队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以进攻为主的野战尖刀,转变为以防卫为主的卫戍铁拳。

昔日威名赫赫的"老虎团"(210团)也随之改为警卫第13团,成为卫戍区的王牌部队。

风云变幻,岁月如梭,此后的数十年间,警卫第三师在特殊使命的熔炉中锤炼出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战斗力。

1979年,该师精锐侦察连南下云南,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两山轮战。

在陌生的山林地形中,这支侦察连以精湛的侦察技能和过硬的战斗作风,连续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用实际行动证明"御林军"同样能征善战。

跨入21世纪的门槛,警卫第三师并未止步不前,而是持续强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使自身战斗力迈上新台阶。

2005年,在代号为"北剑0510S"的实兵对抗演习中,该师与素有"万岁军"美誉的38军113师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在五项重要科目中摘得桂冠,以实际行动有力证明,长期担负卫戍任务并未使其野战能力有丝毫褪色,反而铸就了更为全面的战斗素养。

2017年,随着陆军编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警卫第三师迎来又一次涅槃重生,该部完成了新型信息化装备的换装任务,成功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

来源:未知之谜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