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采用“汉语+越语+少数民族语”进行三语普法,向边民、旅客和越南客商宣传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惠民政策,在提高法律知晓率的同时,稳定了边境社会治安,效果显著。
近年来,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采用“汉语+越语+少数民族语”进行三语普法,向边民、旅客和越南客商宣传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惠民政策,在提高法律知晓率的同时,稳定了边境社会治安,效果显著。
都龙口岸距越南箐门县城40公里,是马关县通往越南的重要通道,辖区内居住着壮、苗、彝等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当地居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跨境婚姻、土地纠纷等矛盾多发,边境治理面临特殊挑战。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创新组建“汉语+越语+少数民族语”三语普法小分队,构建起口岸、集市、村寨、学校四位一体的法治宣传体系,切实打通边境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让“三语”普法“润无声”
口岸作为人员、货物出入境的重要枢纽,人员流动频繁,情况复杂。在都龙口岸出入境大厅,工作人员创新设立了“法治驿站”。在这里,民辅警用流利的汉语、越南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出入境旅客和边民发放精心制作的法律宣传手册。对于初次出境的中国旅客,民警耐心讲解境外注意事项,提醒他们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针对越南籍旅客,民警用越南语详细介绍中国的入境政策和法律规定,让他们在踏入中国国土的第一时间,就能清晰了解中国法律,确保口岸通关顺畅、有序。
让“三语”普法“伴征程”
边境集市是边民贸易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人员聚集,信息传播速度快,“三语”普法小分队的民辅警化身“法治推销员”,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的常见法律问题,如“隔栏递物”、逾期居留、非法就业等情况,通过以案释法,用多种语言讲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针对近年来电信诈骗频发的情况,民辅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边民传授防诈骗知识,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边民,用本民族语言反复强调常见诈骗手段,切实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让“三语”普法“零距离”
学校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关键场所。普法小分队利用“开学第一课”、国际禁毒日、宪法宣传周等契机,多次走进马关县都龙镇茅坪小学,开展别开生面的“三语”普法活动。课堂上,民警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向孩子们讲解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民警采用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感知法律的威严。针对边境地区的特殊情况,民警还向学生普及国家安全、反间谍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家树立“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的意识。
“三语”普法活动覆盖了口岸、集市、村寨和学校,针对出入境旅客、少数民族边民和学生等不同人群,采取了精准有效的宣传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边民和出入境旅客的法律意识,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牢了法治防线。
来源:云南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