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科技教育的号召,通过顶级科学家的前沿视角,引领青少年亲近科学、理解科学,2025年4月24日,全椒县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巡讲团带着“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田”的使命走进校园。
为了响应“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科技教育的号召,通过顶级科学家的前沿视角,引领青少年亲近科学、理解科学,2025年4月24日,全椒县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氛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巡讲团带着“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田”的使命走进校园。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俊杰教授以《你身边的宇宙》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天文盛宴。
上午九时,全椒县实验小学多功能报告厅内,四年级师生共同迎来了这场期待已久的科学之旅。校园科技节作为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巡讲活动的引入,正是为了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学大咖,感受真实的科研精神”。
王教授不仅在科研一线深耕多年,主持创建了西藏首个专业天文台和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更长期致力于科普事业,策划了多项大型科普活动与科学纪录片。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的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智慧。科学家走进校园,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让孩子们看到,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用热爱与坚持搭建的阶梯。
讲座以“星空中有什么?”这一问题开篇,迅速拉近了深奥天文学与学生的距离。王教授从宇宙天体类型与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讲起,用生动的比喻将“恒星、行星、星系”等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宇宙大家庭成员”。他特别强调:“科学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即使是离我们最遥远的星辰,也与地球的生态、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
在讲解太阳系时,王教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火星探测的最新发现等热点话题,让学生们看到“课本外的科学正在不断更新”。针对近年来公众热议的“流星雨观测”“黑洞照片”等话题,他用通俗的语言解答了“望远镜如何‘看到’看不见的天体”等疑问,帮助学生破除认知误区。
在提问环节,学生们展现出惊人的好奇心:“如果太阳熄灭了,人类需要多久才能知道?”“黑洞永远填不满吗?”王教授都一一耐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科学的魅力在于永远有新的问题等待解答。你们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动力。”他鼓励学生保持观察习惯,从“仰望星空”到“记录天气、观察植物生长”,都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这种平等对话的场景,正是现代科技教育倡导的“师生共探”模式。当科学家和孩子们面对面的交流,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挖掘孩子们创造科学的潜力。
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当下,推动科学家与青少年开展深度对话,将前沿科技知识融入校园课堂,既是对“科教融合”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使命的有力举措。
本次科学巡讲活动作为第四届校园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形式,引入优质科普资源,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起 “校内课程 + 校外资源”的立体化科学教育体系。学生们直观感受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当科学家将“仰望星空”的科研理想,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探索过程,这种具象化的科研精神展现,远比抽象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有效激发实小的学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图文/全椒县实验小学)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