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2月,我接诊了一位小朋友,这孩子体质差,常感冒,稍活动就多汗。看诊前一周着凉感冒,出现鼻塞、咳嗽、流黄稠鼻涕、咳痰,偶伴头晕头痛症状。
父母多学习,孩子少受罪!
文/王主任育儿说
◆
今年2月,我接诊了一位小朋友,这孩子体质差,常感冒,稍活动就多汗。看诊前一周着凉感冒,出现鼻塞、咳嗽、流黄稠鼻涕、咳痰,偶伴头晕头痛症状。
视频看诊时,孩子张嘴呼吸,鼾声大,晨起口气重、食欲差,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腺样体肥大达4/5。
经辨证,开出药方:辛夷、白芷、炒苍耳子、桑白皮、桔梗、前胡、炒黄芩、鸡内金、炒莱菔子、杏仁、浙贝母、生牡蛎、皂角刺、炙甘草配伍而成。(此方案仅适用于本医案中的患者,未经专业辨证,请勿擅自使用)
二次复诊时,孩子咳嗽、头晕头痛消失,磨牙、打呼噜和口气问题改善,舌苔转薄白,外感症状基本消除,腺样体虽未完全恢复,但鼻塞、张口打鼾明显好转。
因正气不足,调整药方加减白术、防风、浙贝母等。
三诊时,鼻塞流涕、头晕头痛、打呼噜症状全消,舌质微红、舌苔薄白,腺样体缩小至1/2左右。邪气已除,正气仍虚,辨证为肺脾两虚,我采用健脾养阴、化痰散结法,对白术等药材进行加减。
服药后孩子基本恢复,便停药了。后续做好日常养护,保持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即可。
中医认为,肺属金,脾属土,而脾作为“肺之母”,其虚弱往往导致肺气虚。
所以,在调理孩子的身体时,我注重从健脾补肺的角度出发。找到并解决了根本问题,就像找到了解开一团乱麻的线头,能够迅速解开各种“疙瘩”。这也是孩子能够迅速摆脱致病“三胞胎”的关键。
除了药物治疗,食疗在调养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中药虽好,但食补更为长远。
今天王医生再为大家推荐适合春天的小方子
1、太子参麦冬枸杞粥
材料:太子参5根,枸杞子8g,麦冬5g,大米50g一起煮粥即可。
其中益气又健运脾胃的太子参搭配上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枸杞子,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麦冬,可以帮孩子养脾肺、补气养阴、滋补肝肾,对于容易感冒、咳嗽、鼻炎、腺样体肥大、生长发育落后的孩子都有好处。
2、太子参+黄芪+麦冬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润肺。
做法:太子参10根、黄芪3片、麦冬5g,煮沸后转小火慢炖30分钟。
适用:自汗、口渴、干咳、乏力者。
3、太子参+无花果+黄芪
功效:健脾开胃、润肺止咳。
做法:太子参6根、麦冬5g、无花果1枚、黄芪3片,洗净后水煮半小时,可加瘦肉同煮。
适用:气阴两虚、肺虚咳嗽、脾胃虚弱者。
4、太子参无花果汤
材料:太子参6g、瘦弱50g、麦冬3g、无花果2个。
做法:瘦肉剁碎,太子参、麦冬、无花果洗净,所有食材放入炖盅里加水炖煮1-2小时即可,最后加入适量盐调味。
适合脾胃虚弱、内热、易感冒、消化不好、挑食厌食的孩子。
5、太子参黄芪饮
材料:太子参6g,黄芪3g,麦冬3g,煮水20-30分钟代茶饮。
黄芪性燥,太子参性平,麦冬性寒,这三者搭配相互制约,不易因为黄芪的燥性而上火。三者搭配,具有补气生津、健脾益肺、提升免疫力、固表止汗等功效,适合易感冒、气虚脾湿、气阴亏虚的孩子使用。
6、太子参+山药+瘦肉+羊肚菌
功效:补肾涩精、补气健脾。
做法:太子参10根、山药5片、羊肚菌2个、瘦肉150g,瘦肉焯水后与食材一起隔水炖2小时,加盐调味。
适用:脾肾两虚、肺胃不足者。
注意事项:
此系列汤品适合三岁及以上儿童,但不宜频繁饮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情况选择一种,建议每周1-2次。
主要目的为预防孩子鼻炎、腺样体肥大,如果孩子腺样体在50%以上或者在急性期,需配合中药系统治疗。
除此之外,家长们不要再给孩子睡前吃东西喝牛奶了,尤其我们爷爷奶奶,会给孩子买各种好吃的,尤其是晚上不要给小朋友吃太多的肉蛋奶、零食,以免加重脾胃负担,造成积食内热,不利于腺样体肥大恢复。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育儿,无不良引导,用药需经医嘱。感谢您的阅读❤
来源:宝贝睡眠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