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意趣,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月光下的潮汐猎人:燕肃
大文学家苏轼曾在《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写到:“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然巧者莫敢损益。”这位每到一处作官,就把莲花漏的制造方法以碑刻的形式进行介绍、传播,并制成样品加以推广的“燕龙图”名叫燕肃。
《春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燕肃,宋代著名的科学家、画家兼诗人。《宋史》卷二九八《燕肃传》曾记载:“燕肃少孤贫,巧思过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其幼年时,他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居到曹州(今山东菏泽),六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子俩靠替人浆洗为生。少年燕肃白天在码头帮工,夜晚借着月光用木棍在沙地上练字。46岁那年,这位“大龄考生”终于考中进士,开启了多年的宦海生涯。
在明州(今宁波)任知州时,燕肃发现渔民们总因算错潮时遭遇危险。这位较真的父母官决定破除大海的魔咒,开始在海边“打卡上班”——每月朔望之夜,他带着自制的刻度尺蹲守礁石,记录潮位变化。为验证潮涌的程度,他竟驾乘小舟闯入钱塘江潮,险些被巨浪吞噬。
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广东到浙江的八千里海岸线,终于在1022年完成震惊世界的《海潮论》。书中以“日月引力”解释了潮汐的产生原因,科学地指出钱塘江潮的成因是“泥沙淤积抬升河床”,还通过数学公式预测潮时,精确程度达到分钟级。这套理论被沿海的州县刻成石碑供人学习,但未见作者署名,这些无名碑直到三百年后才被有心人从文献中推演出来为燕肃所为。
燕肃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天文,还善于造物。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一辆朱漆指南车引得群臣惊叹。车上的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即便马车迂回转向,分毫不差。这辆复活的“上古神器”,正是燕肃以差速齿轮原理重构的杰作。此外他翻阅残破典籍,将“记里鼓车”重新改造,改造后的记里鼓车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一个木人,车行1里,木人击敲;下层也有一个木人,车行10里,木人击镯。这种记里鼓车在部队行军和道路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
记里鼓车模型
此外,因原来的莲花漏结构复杂,不够准确,燕肃还发明了一种新的莲花刻漏。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新器诞生。它由上、下两个水池盛水,上池漏于下池,再由铜鸟均匀地注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一支箭首刻着莲花的浮箭,插入莲叶盖中心。箭为木制,由于水的浮力,便能穿过莲心沿直径上升,箭上有刻度,从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刻和什么节气了。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轻便利于推广。宋仁宗下令于景祐三年(1036年)颁行全国使用,苏轼在徐州见到的应该就是这款。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
脱下官服的燕肃,不仅是科学家,更是文人画的先驱。他师法李成,意境高超,浑然天成,著录于《画继》、《宣和画谱》的作品有37件:传世作品《春山图》传为燕肃所绘。以诗入画,山峦层叠如乐章起伏,樵夫、钓者点缀其间,看似随意却暗合自然韵律。
宋 燕肃莲花漏
今天的杭州,钱塘江潮依旧。在算法与卫星编织的今日,燕肃的故事依然鲜活。从《海潮图》到现代科技,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向未知拓荒”的勇气。燕肃的《海潮图》与实时卫星云图都体现着人类丈量天地的执着,解码宇宙的雄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科学精神的真谛,一如时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传承:永不停歇,永远向前。
来源:上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