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痛、胃胀、反酸……生活中不少人会出现胃部不适。很多人在面对这些胃部不适的时候往往喝点热水或者吃点胃药就过去了,但长此以往要当心胃病向胃癌转变。
胃痛、胃胀、反酸……生活中不少人会出现胃部不适。很多人在面对这些胃部不适的时候往往喝点热水或者吃点胃药就过去了,但长此以往要当心胃病向胃癌转变。
我国大部分胃癌发现者已经是中晚期,因此当出现消化不良、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问题时,尤其是年轻人,别再以为这些都是小毛病,这或许正是胃癌的早期征兆。
胃的“危险信号灯”
胃癌前病变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等,其病理变化主要包括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腺体数量减少、腺体结构异常,以及胃黏膜变薄。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是胃良性肿瘤的一种,比如胃底腺息肉等。
胃溃疡是由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止痛药和激素过度使用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破损。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通常属于萎缩性胃炎的继发性变化。
上皮内癌变也被称为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细胞开始“变坏”的阶段,临床上一般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癌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癌变。低级别上皮内癌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有可能发展为癌。高级别上皮内癌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需要尽早治疗。
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胃部疼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有时与胃癌的症状无法准确区分,因此要尽早就医。
这些症状要警惕
胃疼变得毫无规律
无论是胃炎还是胃溃疡,发病时的腹痛都有自身特点。以胃溃疡为例,正常来说在饭后1小时左右会出现痛感。一旦疼痛变得持续且毫无规律,就应警惕癌变的发生。
反复出现烧心反酸
“烧心”是指发生在胸骨下部附近,也就是常说的“心窝”处的烧灼感,主要是由于胃中食物“跑”到食管导致的。
胃会分泌胃酸,胃内容物都是酸性的,但食管为碱性,当酸性物质进入食管后会腐蚀食管黏膜,导致“烧心”。
“反酸”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口腔感觉到酸性物质。
体重快速下降
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减弱,易出现食欲减退、腹泻、乏力等症状,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但如果短期内身体发生急剧恶变,机体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出现吸收障碍,体重会快速下降,体形明显消瘦,且吃药也完全无法缓解病情,这就可能是癌变信号。
出现坚硬、疼痛肿块
胃病患者要多留意腹部情况,如果在心窝摸到质地坚硬、挤压疼痛的包块,就需格外警惕是否为癌,否则随着包块增大,会累及背部、胸部甚至胸骨后,不适感会大大增加,贻误治疗。
出现黑色不明原因大便
血豆腐等食物、铁剂等药物都可导致大便颜色发生改变,但这些都有迹可循。
如果胃病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黑便,可能表明胃溃疡出血或发生癌变,需要到医院检查,进一步确诊。
胃癌容易盯上哪些人?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推荐我国年龄45岁及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为胃癌高风险人群: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高发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太行山脉等;高发省份:辽宁、福建、甘肃、山东、江苏等);
2.幽门螺杆菌感染;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做好这些防胃癌
根除幽门螺杆菌
对于一般人群,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根除治疗的建议是:没有禁忌,都建议除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存在持续传播可能性。家庭成员的共同治疗可以阻断其在家庭中的传播,有助于减少根除后的再感染。
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及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等,还需要特殊评估。
经常被大家关心的儿童是否需要除菌的问题,目前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Hp。主要出于儿童除菌不利因素多(抗生素选择余地小,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低,很难完成足疗程的治疗)、儿童的严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患病风险低,以及儿童Hp感染有一定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率也可能高于成人等因素考虑。因此,感染了Hp的长辈们也不要有太大的负罪感,您身边的小朋友们不一定需要查菌和治疗,具体情况也可以再咨询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
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的选择:首次治疗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
含铋的四联方案:两种抗生素+抑制胃酸药+铋剂;
新型的二联方案:足剂量青霉素+抑制胃酸药;
疗程:10-14天,除菌的成功率在80-90%;
服药期间注意事项:
1. 建议规范服药,不要随意停药;
2. 关注药物服药时间,餐前餐后不可搞混,影响疗效;
3. 可能出现口苦、黑便、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皮疹、发热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果症状轻微,不建议随时停药。如症状明显且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4. 服药期间避免吸烟、饮酒,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治疗后需及时复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复查方法推荐停药后1~2月复查呼气试验。
饮食清淡
人体摄入过量的食盐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和萎缩,增加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升高胃癌发生风险。
研究证据显示过多的食盐摄入能显著升高人群胃癌发生风险。综合分析截至2021年全球相关26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显示:与较低的钠盐摄入量人群相比,中等钠盐摄入量人群胃癌的风险增加20%,较高钠盐摄入量人群胃癌的风险增加25%。进一步分析发现钠盐与胃癌的关系在亚洲人群中尤为明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 g,并减少腌制蔬菜、咸鱼等高盐食物的单次摄入量和摄入频率。
同时,研究显示经常摄入油炸、烧烤、腌制、烟熏等食物可升高胃癌风险。综合分析截至2022年全球相关28项观察性研究数据显示,与较少摄入此类食物人群相比,常吃腌制食品人群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21倍,常吃烧烤食物人群风险增加2.64倍,常吃烟熏食品人群风险增加1.99倍,常吃油炸食品人群风险增加2.82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推荐少吃腌制、烟熏食品,限制深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
戒烟、限酒
建议戒烟、减少饮酒或戒酒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烟草是一级致癌物,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吸烟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综合截至2020年全球95项相关研究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和从不吸烟的人相比,当前吸烟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了61%,曾经吸烟者的胃癌发生风险增加43%,且吸烟所导致的胃癌风险在男性中相对在女性中更高。因此,推荐普通大众戒烟,预防胃癌的发生。
酒精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出血,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推荐减少酒精摄入或戒酒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并且研究显示饮酒不存在安全阈值,不饮酒的总健康风险最低。
新鲜蔬果要多吃
推荐每天摄入足量新鲜的蔬菜水果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类黄酮、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预防癌症等作用。建议成年人每天都应吃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摄入300 g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和200~350 g新鲜水果。
经常运动
建议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研究显示体力活动缺乏与胃癌发病紧密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或75~150 min的高强度有氧活动(如跑步、游泳等),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
重视体检筛查
推荐40岁以上普通大众,按胃癌风险自评➝生物标志物初步筛查➝胃镜下精查的次序,逐级进行胃癌风险评估及筛查。
现有较为常见的筛查手段包括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查[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胃癌相关抗原(MG7-Ag)]及内镜筛查等。
综合分析截至2022年全球10项研究数据的结果显示,内镜筛查组与不筛查组相比,胃癌死亡率下降了42%。研究显示PG指标异常也与胃癌死亡率显著相关。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密切相关,其检测也是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常用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式是尿素呼气试验。
检查时,先口服尿素药剂,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会将其水解为NH3和CO2,然后扩散到血液中并被肺排出,通过测定受检者呼出气体中同位素标记的CO2变化情况即可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该方式操作简便,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良好。
胃镜是检出早期胃癌最有效的方式。
检查时,医生通常需要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经口将一根柔软的胃镜送入患者的食管、胃等部位。
通过胃镜顶端的摄像头,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分布等,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胃镜检查时,医生还可钳取患者可疑的组织送到病理科检测,以明确病变性质。
总的来说,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生命时报、科普中国、健康时报、CCTV生活圈、华西二院健康管理中心等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