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卿晨璟靓”这个拗口的名字你不太熟悉,那你一定听说过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最美诈骗通缉犯”。
4月27日下午,一个社交平台账号的封禁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有细心的网友一眼就认出了该账号正是前两天还在进行直播的“卿晨璟靓”。
如果说“卿晨璟靓”这个拗口的名字你不太熟悉,那你一定听说过曾在网上红极一时的“最美诈骗通缉犯”。
2018年11月,四川绵阳警方的一则通缉令在网络炸开了锅。照片里,19岁的卿晨璟靓,青春靓丽容貌姣好,怎么看都和“诈骗犯”三个字搭不上边,网友调侃她是“最美酒托”。
谁能想到,这个辍学打工的姑娘,竟卷入了涉案140万、坑害上千人的酒托骗局,成了“全网通缉对象”,最终被警方捕获,并且获刑一年零两个月。
2025年3月,消失多年的卿晨璟靓突然在社交平台冒头。
她直接把当年的通缉令照片用作头像,简介写着“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
这波操作,直接拉满了网友的好奇心。
她发的视频,基本每条都在围绕自己的犯罪经历做文章。
一会儿讲监狱里的生活,一会儿去揭秘酒托诈骗的套路,还在直播时直白地说:“想听我当‘托’的事儿,就关注我。”
可这些看似在宣传正能量的言语,在她嘴里却变了味。
这哪是真心悔过,分明是拿黑历史在当流量密码用。
其实早在2021年的时候,卿晨璟靓就出现过在大众视野中。
出狱后的卿晨璟靓曾参与过四川公安反诈中心官方号的宣传视频。
那时候的她就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频发自己日常的“美照”,并且附文自己“已经改邪归正”。
只不过网友并不买账,认为这样拥有犯罪前科的人,不应该获得网络流量变成“公众人物”。
即便是“网红”这样的职业也不可以。
甚至有网友翻出过往酒托受害者的经历,指责她根本没有真心悔改,只是把网友当“韭菜”收割。
有许多网友也表示不解:“人家已经出狱了,做些自食其力的事情,为什么要封杀她。”
“已经刑满释放,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应该支持她做主播的。”
“她已经服过刑了,重新找工作不容易,做直播也是条出路,大家应该给她个机会。”
面对汹涌的舆论,平台也没含糊。
4月27日下午,卿晨璟靓的账号因“违反社区自律公约”被直接封禁。
其实想想也知道,平台早就立了规矩,拿监狱经历、犯罪故事当噱头博关注,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带坏青少年。
这次封禁,也给其他动歪心思的人提了个醒:别想靠黑历史走捷径。
其实并不是网络平台和大众在歧视“前科”和“黑料”,而是卿晨璟靓的视频风格的确会引起不良风气的导向。
在这个流量能赚钱的年代,难免会有人为了“利益”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如果“相貌出众”、“行为怪异”、“奇装异服”可以使得罪犯在网络上爆红,并且出狱后可以用这样的流量重新在大众面前直播赚钱,那对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高调犯罪”反而就成了其“搞钱行动”的其中一环了。
这种导向,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安全都存在着风险和挑战。
无独有偶,前阵子的“郭美美封杀事件”也同样在表明网络纪律和舆论态度。
初代网红郭美美,这个曾经涉及黄、赌,公开卖过假药的女人,在2023年出狱后,同样走上了“流量洗白”之路。
她先是整容换脸,在社交平台发布忏悔长文,声称要“帮扶农民”直播带货,结果转头就和网红公司老板聚餐,高调宣布进军直播界。
更荒诞的是,她在直播间公然售卖“泰国娃娃”,宣称自己就是靠这些“转运改命”的,最终也是被平台封禁账号。
两次入狱、三次复出,她终究也没逃过“流量反噬”的命运。
卿晨璟靓不是第一个想靠黑历史翻红的人。
之前就有网红“窃・格瓦拉”,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火遍全网,出狱后被多家公司争抢签约;还有某网红因违法被曝光,反而靠着“黑料”涨粉百万,接起了商业广告。
这些人仿佛找到了流量密码,觉得只要能红,手段不重要。
但这种“黑红”风气,正在侵蚀网络环境。
有人觉得,刑满释放人员也有重新开始的权利,利用网络找工作、赚钱无可厚非。
这话没错,但打着“改过自新”的旗号,实际拿犯罪经历当卖点,这就变味了。
虽然刑满人员有平等就业权,但作为公众人物,传播这种不良内容,很容易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
卿晨璟靓的直播内容,虽然没有直接违法,但用“大牢出来的女人”作噱头,从客观上美化了犯罪的经历,就有可能会误导青少年。
初中毕业后,卿晨璟靓早早踏入社会。
年轻又没学历的她,在社会上四处碰壁。
这时,她遇到了自己的男友,本以为找到了依靠,却没想到被拉进了酒托诈骗团伙。
在团伙的培训下,她学会了用社交软件包装自己,化身温柔体贴的“知心女孩”,通过甜言蜜语吸引男性见面。
等对方来到指定酒吧,一杯成本几十元的酒水,能卖出上千元的高价。
而那些被骗的人,有的丢了辛苦攒下的积蓄,有的甚至因此和家人产生矛盾。
卿晨璟靓也在这场骗局中,越陷越深,最终被警方抓获。
卿晨璟靓被封,给所有人上了一课,靠炒作黑历史博眼球,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关注,但绝不是长久之计。
对于那些想靠“黑红”出圈的人,与其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试探,不如脚踏实地,用真本事赢得尊重。
毕竟,只有传递正能量、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在网络世界走得长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也不能没有底线。
当犯罪经历被包装成“逆袭剧本”,当法律底线被当作“流量密码”,我们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这样的网络环境,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或许,只有当“黑红”不再是捷径,当真诚和努力重新成为主流,网络世界才能迎来真正的清朗。
来源:柏拉图的诉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