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从不怕被“玩坏”,就怕年轻人不来玩——策展人吴洪亮谈“艺术长沙”的青春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7 18:18 2

摘要:2024年第九届“艺术长沙”圆满落幕,策展人吴洪亮在采访中深入阐释了本届展览的策展理念与艺术思考。展览不仅是作品的陈列,更是关于艺术生态、文化基因与公众互动的深度实践,也是审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崭新窗口。吴洪亮前瞻性的策展思路,再次印证了“艺术长沙”在推动中国当

2024年第九届“艺术长沙”圆满落幕,策展人吴洪亮在采访中深入阐释了本届展览的策展理念与艺术思考。展览不仅是作品的陈列,更是关于艺术生态、文化基因与公众互动的深度实践,也是审视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崭新窗口。吴洪亮前瞻性的策展思路,再次印证了“艺术长沙”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标杆意义。

——编者按

策展人:吴洪亮

Curator: Wu hongliang

“策展如同造园,既要预设叙事线索,更要留白让观众自行发现。”吴洪亮以深厚的传统美学修养和开放的当代视野,重新诠释展览的叙事可能。他提出:“美术馆不是神庙,而应是城市的客厅——既要承载文化的重量,又要拥抱生活的温度。”

在谈及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时,他强调:“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遗产,而是可以对话的活体。就像蚕吐丝,要在时间中持续编织新的可能。”对于观众体验,他有独到见解:“好的展览应该像长沙的烟火,既要有瞬间的惊艳,更要有余味的绵长。”

吴洪亮始终相信:“策展人的使命,是在艺术的断层处种植根系。当年轻人在梁绍基的蚕丝前自拍,在沈勤的山水间漫步,传统的种子便已悄然播下。”这些思考,正是他打造“可游可居”展览空间的核心哲学。

对话吴洪亮

:作为艺术长沙的老朋友,您如何理解本届展览展现的“青春POWER”?

吴洪亮:长沙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青春能量,就像它的区号0731一样充满活力。这次展览首次启用五层全展厅,就像年轻人敢想敢做的气魄,既有深邃思考,又能与公众热烈互动,这正是当代艺术最需要的“长沙气质”。

:您提到要打造“引人入镜”的展览,在美仑美术馆展区如何实现这一理念?

吴洪亮:我们借鉴了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智慧。比如梁绍基老师的蚕丝装置,观众需要俯身细看丝线间的微光;沈勤老师的山水画则要远观其势。这种观看方式的切换,就像在园林中漫游,每一步都有新发现。

:梁绍基老师用蚕丝创作《丝丝楚吟》,这种特殊策展思路从何而来?

吴洪亮:梁老师特意考察了湖南博物馆的丝织文物,将千年楚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语言。蚕丝既是材料更是隐喻——就像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的精神,在时间中抽丝剥茧,织就艺术的奇迹。

:沈勤老师的“山水清音”单元为何选择在出版社美术馆呈现?

吴洪亮:这恰是我们最用心的设计。出版社本身是文字的殿堂,而沈勤的山水恰似三维的诗歌。我们特意在展签中加入楚辞选句,让水墨意境与文学韵律相互生发,打造“看得见的唐诗宋词”。

:您说两位艺术家作品“能量差很大”,如何让它们在空间中对话?

吴洪亮:梁绍基的蚕丝装置充满生命律动,沈勤的水墨极致静谧。我们在动线设计上制造“呼吸节奏”——先经历蚕室的生机盎然,再步入山水长廊的澄明之境,这种张弛正是中国美学的精髓。

:对年轻观众参观这个展览,您有什么特别建议?

吴洪亮:不妨带着逛网红长沙的心态来。在梁老师的蚕丝前打卡发朋友圈,在沈勤山水前拍段慢动作视频。当代艺术从不怕被“玩坏”,就怕年轻人不来玩——这才是艺术长沙的“新长沙精神”。

(来源:长沙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吴洪亮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长期致力于齐白石、20世纪美术史的研究。在他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他参与策划并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匈牙利、日本、列支敦士登、希腊等国家及中国澳门等地区展出。参与组织了“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学术项目。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公共艺术项目。2019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等。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